时间:2018/10/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天和斋与您一起品鉴古玩

宝鸡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

法门寺地宫发现至今已有20年,年在对倒塌了6年的法门寺宝塔进行重修时,人们发现了塔下在幽暗中被禁锢了一千多年的地宫和寂静地置身其中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以及簇拥着它的件大唐国宝重器。

年4月13日,考古队连夜清理后室。一件件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在人们手上传递着。清理工作即将结束时,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

工作人员发现,后室的土层好像被动过。挖开土,一个密龛显露出来,密龛里藏着一个包裹,里面又是一个铁函。为什么惟独这个包裹被埋在土里?5月4日,法门寺地宫文物的最后清理工作开始进行,由中科院研究员王孖和考古学家韩伟主持。谁都不会想到,那个沉甸甸的宝函里套着一重又一重的宝函。直到第七重,里面是镶满珍珠的金质函,宝函里是一座宝珠顶小金塔。第八重是个纯金塔,打开后,金座子上有个像手指一样的银柱子,上面还有白花花的东西。佛骨问世了!专家对比后,大家都跳起来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佛舍利。但这仍然是玉制仿制品。之后,人们的注意力再次转到密龛里发现的铁函上。为了万无一失,考古专家们对其进行了透视。X光机扫描的结果,确定铁函内有异物。年5月10日,韩伟打开了铁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大一小两颗水晶珠,下面是一个被丝绸包裹的镏金函。镏金函里有个檀香木函,檀香木函里还有个水晶椁子,水晶椁子里还有一个玉棺。凌晨8点零6分,韩伟揭开了玉棺棺盖,玉棺里面又是一枚舍利。

据考证,这是一枚真正的佛骨舍利。跟志文碑上记载的相吻合:中间有纹,纹并不彻。历经波折,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世上仅存唯一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终于显身。

八重宝函是用来装舍利的器具,是唐懿宗赐赠的,函内盛放着一枚供奉舍利,最外层是一个檀香木函,里面套装着三个银宝函、两个金宝函、一个玉石宝函和一座单檐四门纯金塔,但因最外层为檀香木银棱(录皿)顶宝函出土时已残朽,故只见七重。层层相套的宝函其质地分别为金、银、玉、木,每层宝函外均用银锁锁上,并以丝带或绢袱包裹,金塔基的银柱就是套放供奉舍利的地方。宝函和金塔,做工精细、造型优美,精雕细琢,美不胜收,世所罕见。它的价值,不仅在平雕刀法、宝钿珍珠装及盝顶这些古代工艺,还在于刻凿在四周壁面上的文殊、如来造型,正是佛教密宗内蕴的深刻表现,是密宗文化艺术史的一幅剪影。

第七重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作正方形,盖为盝顶,后侧以较链与函体相接,前侧有司前并挂有钥;顶面錾刻两条并列的行龙,首尾相对,四周衬流云纹,每侧斜刹均錾刻双龙戏珠纹,底衬卷草;四侧立沿则各錾两只伽陵频迦鸟,身侧衬以海石榴花和蔓草。函体四壁錾饰四大天王像,并分别錾各天王名称:“北方大圣毗沙门天王”,左手托塔,右手举剑;“东方提头赖吒天王”,双手持剑;“西方毗娄勒义天王”,左手持弓,右手执箭;“南方毗娄博义天王”,左手执剑。天王亦称神王,按照佛经的说法,是帝释天之外将,各护一天下,因之称为“护世四大天王”。银函上的天王名号是根据《长阿含经》经錾刻的,天王的服饰,头戴冠,身着明光甲,脚穿毡靴,俨然是个唐代的武将装饰,造像已经完全世俗化。四天王形相栩栩如生,持弓执箭,各有神将、夜叉多人侍立,极其威严,使人肃然而敬。凝目而视,彷佛诱人追随函壁的画像驰骋三界,遨游九重天。

第六重素面盝顶银宝函

通体光素无纹,素净,不加丝毫雕刻绘描而浑然生辉,出土时有绛黄色绫带封系。盖与函体在背后以铰链相接,是八个宝函中最特别的一个。

第五重鎏金如来说法盝顶银宝函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函件正面有如来,四周有两菩萨,四弟子,二金刚力士,二供奉童子,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场景丰富生动,人物众多,工艺精湛。

第四重六臂观音盝顶纯金宝函

宝函重克。函盖雕有双凤及莲蓬,盖侧有瑞鸟四只绕着中心追逐,正面为六臂如意轮观音图,左侧为药师如来图,右侧为阿弥陀佛图,背面为大日如来图,外壁凿有如来及观音画像,或饰以双凤翔,配以蔓草纹,或刻上金刚沙弥合什礼佛的图景,造型逼真而细腻。

第三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纯金宝函

由纯金雕铸,函身镶满红宝钿、绿宝钿、翡翠、玛瑙、绿松石等各色宝石,并镶嵌宝石花朵,函盖顶面和侧面红、绿二色宝石镶嵌成大大小小的莲花,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

第二重金筐宝钿珍珠装珷玞石宝函

以珍珠装珷玞石磨制而成,周身以雕花金带为边,镶嵌珠宝花鸟,通体以珍珠、宝石嵌饰,并雕上花瓣图案,极其华丽精美。

第一重宝珠顶单檐四门纯金塔

佛指舍利所藏立之所——金塔高毫米,塔顶为金质莲花朵捧托金珠顶,四面檐角翘起,阁额及檐下均饰菱纹,塔身四壁刻满纹饰,并有四扇小金门,门周布鱼子纹,门下部有象征性飞梯至塔座,小巧玲珑,金碧辉煌,盘为细颈鼓腰状,喇叭口径处雕12朵如意云头,鼓腰上二平行线连为四组三钴纹杆状十字团花,衬以珍珠纹,腰底为莲瓣形,银柱托底也呈八瓣莲花状。间以三钴纹,柱底还有一墨书小字——“南”,塔座为纯金方台,中立一小银柱,用以套置佛指舍利,仅11毫米高。

鎏金双凤纹银棺

钣金成形,纹饰鎏金,棺盖为半弧形,前部錾饰连台形华盖,其下有花吉开有援带,中部以横列如意去头为栏界,其内錾饰双凤衔援带,棺盖内壁两端有凸棱,恰好与棺体扣合,棺体前档宽高。錾一双扇门,门扇錾饰锁和三排9颗小金钉;门上部有梯形楣额,下部饰以流云,两侧各侍立一肢踏莲花的菩萨,棺体两侧的前部各侍立一金刚力士,左执剑、右执斧。后档则錾两只蹲狮,棺座与棺体焊接,中空,四壁均錾火焰壶门。此枚银棺内置二号舍利。

水晶椁

银包角檀香木函内为嵌宝石水晶椁子。水晶是珍贵宝石的一种,以其质地晶莹透明,色彩多样而被人们所喜爱。这件椁子以水晶琢磨而成,是一件设计巧妙,精雕细琢的水晶精品。椁盖上镶嵌黄、蓝宝石各一枚,体积硕大,眩耀夺目。椁盖雕观世音菩萨及宝瓶插花,椁身四面皆雕文殊菩萨坐像及莲座、花鸟。

白玉棺

水晶椁子内是壸门座玉棺。棺体小巧,形状很象沿用到今天的木棺,通体以白玉琢磨而成。整个玉棺棺体放置在棺床之上,小玉棺通体呈乳白色,并泛淡青色,玉质细腻柔和,棱角分明,工艺非常精致。释迦牟尼佛的真身指骨舍利就静躺在其内,这枚舍利是当今世界上独一无二、佛教界至高无上的圣物。

汉白玉阿育王塔

塔高78厘米,从上到下精雕细刻,由塔刹、塔盖、塔身和塔座4部分组成。铜铸塔刹,葫芦状,安置于盖心。塔盖为九层棱台,由上而下逐渐变大,每边刻一圈如意云头二方连续图案。塔身为四面,四角有立柱。每面中心设门,门上有四排乳钉,各24枚,门设司前,有锁。每个门扇上各有一尊菩萨。塔座为须弥座,座的台缘均刻流云纹。令人惊叹的是菩萨身上朱红色的裙裤和粉绿色的披带,那鲜艳夺目的色泽似乎刚刚画就的一般。

鎏金双轮十二环锡杖

地宫唐密法器,可以锡杖为代表。锡杖,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时应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律许老比丘持杖扶身,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列举持锡杖之因由: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自卫故。又列举持锡杖有25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不得以杖指人,或书地作字,可见其用法之严。锡杖由锡、木柄、樽(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锡杖不同于禅杖,禅杖是防止修行的僧徒打坐时睡觉所用,一般多用软头来敲打信徒。锡杖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动时,音似锡声,故名锡杖。持锡杖者多为高僧,是显示修行和功德的标志。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因缘,这是佛门的基本教义和理念。持之可除烦恼,断欲念。

双轮十二环金银花锡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整个造型雍容华贵、精美绝伦。可谓法器中的至宝。它是咸通十四年唐懿宗李为启迎法门寺佛骨,专门敕令文思院打造的法器,是佛教法界最高权威的象征。比藏于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二股六环白铜头锡杖等级更高、形制更宏伟。

鎏金十二环纯金锡杖

通长27.6厘米,重克。通体以纯金锻打制成。杖杆为圆柱形,顶部为桃轮杖首,杖杆顶端有莲座,其上坐佛有身光。杖首顶部承托智慧珠,两股轮辐上各套置六环。这件纯金锡杖小巧精致辞,显然为供奉的明器,依《锡杖经》所记,应为迦叶佛所持之物。

银芙蕖

莲花也叫芙蕖,是佛教密宗的十大供养之一。佛典中以莲花为往生之所托,又被视为报身佛之净土,故在佛前多供养此花。唐银芙蕖的花叶用薄银箔作成,是唐代金银工艺品的佳作。主茎顶端有以莲蓬为蕊的芙蕖一朵,内外3层,共16瓣。主茎中部分出三支茎,其一为莲蕾,其余为翻卷的荷叶。

鎏金珍珠璎珞装捧真身菩萨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中室,是地宫出土文物中的极品,是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十一月十四日其三十九岁生日为供养佛指舍利而由僧人澄依敬造,咸通十四年迎送法门寺佛指舍利安放在这尊菩萨双手捧持的银匾上被迎入皇宫。银质,钣金与铸造成型,纹饰鎏金,为吉祥天女造型,菩萨高髻,头带化佛宝冠,上身袒露,余披帛巾,臂饰钏,双手捧置发愿文匾的荷叶盘,下着羊肠大裙,蹲踞坐于莲花台上,通体装饰华丽,垂挂珍珠璎珞。莲台座顶面錾刻一圈梵文,表示金刚界五方五佛之种子,四周莲瓣,錾佛教密宗金刚界之定门十六尊及慧门十六菩萨,中部束腰处錾刻持剑、执斧、托塔、拄剑四大天王,覆钵座上部为胎藏界中台八叶种子梵文,下部为密宗八大明王,是佛教密宗典型的金胎合曼之造型。发愿文为:“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方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四日皇帝延庆日记。”捧真身菩萨在此含义,一是供养,二是护国,三是忏罪消灾,四是增富延寿。佛菩萨作为供养品,在地宫中第一次发现,是佛指舍利供养曼荼罗中最突出的特点

双狮纹银方盒

通高约12厘米,口径约17厘米,足径约14厘米,重克。盒体呈菱弧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内以联珠组成一个菱形,与周边呈相斗的布局,内菱形中部錾两只腾跃的狮子,四周衬以莲与缠枝蔓草,内外菱形的角隅饰背分式西番莲纹样,腹壁上下均錾二方连续的莲叶蔓草,圈足饰一周简莲瓣。盒底外壁竖錾4行33字:“进奉延庆节金花陆寸方合壹具重贰拾两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使臣李进”。

御前赐银方盒

通高9.5、边长21.5厘米。盒体呈扁方形,盖身上下对称,以子母口扣合。盖面中心为口衔绶带相对翱翔的双凤团花,角隅錾十字绶带花结纹样,盒底内外有同心圆旋削的痕迹。圈足与盒身焊接而成。底外壁竖錾“诸道盐铁转运等使臣李福进”,盖面墨书“随真身御前赐”6个字。

迦陵频伽纹金钵盂

高三十三毫米,口外径九十四毫米,重一百六十一点五克。模铸成形,直口微敛,方唇,腹壁斜收,平底。通体錾花,口缘饰一周联珠纹。缘口内壁饰卷草纹,腹壁錾饰四只捧莲伽陵频迦鸟,衬以缠枝蔓草,底部饰以一周仰莲瓣。

迎真身金钵盂

圆形稍扁,斜深腹,圆底,形体较大,光洁富丽,无装饰。虽素面朝天。却光泽悦目,简洁稳重。口沿錾铭:“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三月二十日敕令造迎真身金钵盂一枚重一十四两三钱,打造小都知臣刘维钊,判官赐紫金鱼袋臣王全护,副使小供奉官臣虔诣,使监门卫将军弘悫”。

鎏金铜熏炉

银风炉

鎏金银香炉

也叫熏炉、火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以炉熏香是我国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到了唐代,无论是奠天祭地,供养释迦,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

鎏金鸳鸯团花双耳大银盆

系唐僖宗供佛用品。浇铸成型,在盆内壁上自盆口至盆底竖列凸棱,盆壁分为四瓣,每瓣内錾两个石榴团花。团花中有一双鼓翼鸳鸯立于莲花之上,两两相对,栩栩如生,呼之即出。鸳鸯团花之间衬以流云纹。盆底模冲、锤打出一对互相嬉戏的鸳鸯和阔叶石榴组成的大团花,四周施鱼子纹地,形成浅浮雕效果。盆壁内外的装饰花纹完全相同,犹如透雕而成。盆外两侧各铆接两个额刻“王”字的天龙铺首,口衔饰有海棠花的圆环,环上有提耳,圈足微外撇,其外饰莲花。盆底外壁,錾刻“浙西”二字,“浙西”为唐代的“浙西道”(今江苏镇江)。是唐代后期南方金银器的制作中心。大银盆集浇铸、模冲、煅打、錾刻、鎏金、铆接等先进工艺于一体,制作精美,造型宏大,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特别是盆壁内外的錾刻,似透雕而成,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是这批金银器制作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件,为唐代金银器之极品。

鎏金银香囊

香囊为熏香用具,唐代时多以金银铜铁制作,除了冬日放在被褥中取暖熏香外,贵族妇女还将其挂在腰间。相传杨贵妃被赐死后,返京的玄宗不忘旧情改葬贵妃,却发现旧冢中美人肌肤衣服已经腐坏,只有香囊完好如初。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枚香囊是唐僖宗供奉,为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除囊盖顶部团花内錾四只飞蛾和囊身底部为折枝团花外,其他团花内均錾饰双蛾,镂空处为阔叶纹样,供香气溢出。香囊内部铆接两个同心圆金属环和一个盛香料的钵状香盂,这两个圆环即为持平环。无论香囊怎样转动,香盂始终保持水平状态。这说明近代用于航海、航空的陀螺仪原理,早在唐代已被我国工匠所掌握。

素面圈足琉璃盘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

此件中心所绘“摩诃拉巴”纹,象征人魔交战、真主所在之处,为伊斯兰典型器物。

琉璃茶盏茶托

鎏金银茶碾银碢轴

文思院造,唐僖宗供奉。茶碾子由碾座、碾槽、碾盖三部分构成。碾底有錾文。碢(音驼)轴柄面刻有唐僖宗小名“五哥”字样。

鎏金银茶罗

仿木制箱匣之结构,由盖、罗、身、座、屉五部分组成。罗德出现是人们对茶末细度有更高要求的结果。唐代茶罗绝无仅有,弥足珍贵。

鎏金银盐台

高约28厘米,口沿外径16厘米,足高17厘米,重克。钣金成型,纹饰鎏金。由盖、台盘和足架三部分组成。足部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涂金盐台一只并盖共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司臣吴弘悫,使臣能顺”。银盐台造型颇富想象力,极为生动美观。近视一簇荷叶、莲花、莲蕊、荷叶干的立体造型,并有小鱼、花草等附件装饰,新颖别致。唐人饮茶或调以盐、姜、椒等,盐台即为盛放佐料的器具。历代茶书均未记载盐台,此器为首次发现。

鎏金银波罗子

应该是盛放点心的容器,圆形,中分四格,不过如此小巧,可见唐代宫廷点心的精致。

鎏金银龟盒

是贮存茶沫所用,既可揭盖取茶,又可以从龟口倒出。整体造型惟妙惟肖,极富动感,实为稀世之宝。龟在唐人的心目中象征着吉祥长寿,作为茶具的装饰图案,则表现了唐皇室祈求圣寿万春,圣枝万叶的心愿,比喻饮茶有益健康长寿。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可以点赞支持。可以







































什么是泛发型白癜风
白癜风诊疗指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fc/443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