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在国家4A级景区金塔县沙漠胡杨森林公园,金色的落叶依旧闪耀着温暖迷人的光彩。几名游客穿梭在胡杨林里,没有一点儿风,脚下的落叶沙沙作响。 谁也不会想到,倒退50年,这个树木森森的沙漠森林公园,竟然是金塔县最大的风沙口。因为紧邻巴丹吉林沙漠,这里干旱缺水,风沙肆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风沙危害极为严重,是全省土地荒漠化和沙化严重地区之一。 “如果没有金塔县委、县政府一届接一届苦干,就没有今天的万亩良田和美丽、繁华的新县城。”潮湖林场场长达军山一语中的,道出了治沙造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以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呈大三角合围之势围困金塔绿洲。历届金塔县委、县政府都把防沙治沙当作振兴经济的治本措施来抓,众志成城,打造屏障,锁住黄龙,在防沙治沙中推进绿色发展。 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中端北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干旱缺水,风大沙多,生态环境脆弱,风沙危害极为严重。全县土地总面积.72万亩,其中荒漠化土地面积达.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4.4%。以白水泉、明沙窝、东沙窝、巴丹吉林沙漠前端为主的四大沙系呈大三角合围之势围困金塔绿洲,四大沙系全长l60多公里,沙漠面积达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3.3%,是绿洲面积的3倍。县境内有18个重点风沙口,全县10个乡镇均受风沙危害,直接受风沙危害的耕地达4.5万亩,年损失多万元。 风沙危害和土地沙化已成为制约金塔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金塔县委、县政府把防沙、治沙作为振兴经济的治本措施来抓,始终按照“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艰苦努力,坚持不懈,聚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县人民采取砾石埋压、栽插风墙、设置草方格沙障等办法,在各风沙沿线及重点风沙口人拉肩扛,移动土石方、调运柴草、埋压沙丘,先后投入劳力万个,移动土石方万立方米,调运柴草万公斤,栽插风墙61公里,人工固定流动沙丘1.85万亩,形成了大面积的“人造戈壁”,阻止了流沙前移,使35%的移动沙丘得到基本控制,全县18个危害最严重的风沙口得到有效治理,彻底结束了沙进人退的历史。 “头顶红柳墩,刮一场黑风,锅里碗里都是一层沙,拉条子拿水冲洗一遍继续吃。没有房子、没有帐篷,就背靠红柳墩搭个八字形的窝棚安家了。”74岁的“老林业”倪万雄回忆起当年进驻潮湖林场植树的情形,不住地摇头。 独沙窝,倪万雄嘴边不经意提到的这个地名,如今已被绿树覆盖,但在当年却是不毛之地。春天的晚上,寒风彻骨,他们为了御寒,挖了地窝子,没有泥巴,地窝子上面就搭盖了一层又一层的树秧,可夜晚依旧能看得见星宿。尽管这样,他们每年植树的面积都在亩左右。 近年来,金塔县构筑了三道防线,即绿洲外围以保护天然植被为重点,对植被退化严重地区实行封禁保护,控制沙源,积极引灌,促进沙生植被恢复,构筑第一防线;绿洲边缘人工压沙、退耕还林(草)营造乔灌草相结合的综合性防风固沙林带,遏制沙漠迁移、扩大,构筑第二防线;绿洲内部植树种草,建设农田林网,发展沙生经济林果产业,构筑第三防线,取得了明显成效。境内森林覆盖率由年的0.58%提高到年的4.14%。全县形成了防风林网交错、经济林果镶嵌、绿色通道纵横的生态格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天然绿色屏障。 “在重点风沙口采取砾石埋压、设置草方格沙障等办法,形成了大面积的‘人造戈壁’,阻止了流沙前移,使沙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金塔县治沙站站长杜自珍说。 在金塔县,受沙害危害最大的是被称为“金饭碗”的鸳鸯池、解放村两大水库,而两大水库灌溉着金塔片60万亩耕地和80多万亩林草地。治理之前,年进库沙量达99万立方米,建库至今有效库容减少万立方米,减少有效灌溉面积4万多亩。若不从根本上治理,将会使金塔这个重要的粮棉果生产基地变成风沙肆虐、地荒人迁的不毛之地。为此,金塔县于年引进以色列滴灌生物治沙技术进行试验,年开始规模推行。经过20年的不懈努力,先后投资多万元,在解放村水库周围,围绕“三湖”(鸳鸯湖、金鼎湖、金沙湖)“两路”(环库公路、酒航公路城区段)“一溪”(清泽溪),完成治沙造林1.5万亩,现已成为集防风固沙、生态保护、休闲旅游、产业开发为一体,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统一的天然绿色屏障。年8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亲临现场视察,给予高度评价。以此为契机,金塔县大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在绿洲外围封滩育林育草,防止就地起沙;绿洲边缘营造乔、灌树种混交的防风固沙林带;绿洲内部以大型基、支、干林带为骨架,农田、渠、路、林为补充,团、块状零星小片林和经济林共同发展。 滴灌节水技术的引进,使得在荒漠干旱地带造林变成了现实,尽管前期投资大,但具有树木成活率高、苗期抚育难度小等优势。至此,利用滴灌节水技术在荒漠干旱地区造林在金塔拉开了序幕。在年小规模试验的基础上,从年开始,县委、县政府决定采取城乡居民共同集资的办法,引进以色列高新滴灌节水先进技术,本着边试验、边总结、边提高的原则,开始实施解放村滴灌生物治沙护库工程,经过一期、二期工程建设,至年,开穴定植梭梭、沙拐枣、柽柳、花棒、毛条、胡杨等沙生灌木72.35万株,营造了“五行一带”式滴灌生物固沙林带多亩。滴灌造林技术的应用,使造林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大幅提高。根据测算,灌木林成活率达96%以上,保存率均达93%以上,乔木成活率达94%以上,保存率均达90%以上,滴灌较漫灌节水73%—76%。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地带造林,采取漫灌方式,每年每亩需立方米;采取滴灌方式,平均每年每亩节水.2立方米,苗木长势良好,单株高度平均达1.86米以上,单株阻沙积沙量达0.5立方米,阻沙效果十分明显。 利用滴灌节水技术在荒漠干旱地区造林,具有一定的优势,这为该项技术的大规模推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年至今,金塔县共推广滴灌造林面积亩,其中解放村、鸳鸯池、金鼎湖、拦河湾等地亩,羊井子湾多亩,加上年以前在解放村栽植的亩,全县滴灌造林面积达1亩。这些项目的完成,进一步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有力缓解了白水泉沙系对两大水库的侵蚀,同时为沙产业发展和沙漠旅游业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来源:酒泉日报 监制:葛万鹏编辑:张少荦校对:卢玉 赞赏 长按西藏白癜风医院白癫风早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