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_5291113.html凉州白塔寺,亦名百塔寺,另有不少汉藏名称。因白塔寺是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为进一步了解白塔寺及其有关“塔”的历史渊源、流变和形制,本文试将“塔”和白塔寺、百塔寺及历史上的凉州佛塔作一介绍,让我们走进塔的世界,领略塔的精彩。 一、塔的历史渊源、流变和形制 二、白塔、白塔寺与凉州白塔寺 三、凉州白塔寺的别名——百塔寺 四、凉州寺院佛塔拾零 一、塔的历史渊源、流变和形制 塔,这一独特的佛教建筑形式,遍布中国大地,无论是名山大寺,还是名城古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塔,源于印度,梵文称窣(sū)堵坡,也称浮图、浮屠、佛图。它本是南亚次大陆(包括今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等)的一种坟冢、圆丘,后来专指埋葬佛祖火化后留下的舍利的一种佛教建筑物。“窣堵坡”的原意就是坟冢的意思。一开始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在佛出生、涅盘的地方都要建塔;后来,随着佛教在各地的发展,在佛教盛行的地方也建起很多塔,争相供奉佛舍利;再后来范围不断扩大,成为高僧大德圆寂后埋藏舍利的建筑。随着佛教传入各国,窣堵波的建筑形制与当地文化风俗融合,呈现出各自的特色和多种形态。从现存的资料来看,第一个把佛塔从印度传播出去的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阿育王。阿育王在位时,用武力扩展版图,把帝国推上了兴盛的巅峰,并立佛教为国教,广建寺塔,布施僧众,大力弘扬佛教。传说阿育王将部分佛祖舍利盛放在8.4万个宝箧之中,在全世界同一日修建8.4万座佛舍利塔分别供养,以此来弘扬佛法,扩大佛教的影响,使佛教开始走出本土,向世界宗教的大道迈进。据说在这8.4万座舍利塔中,震旦(中国)有16座(一说17座、19座),凉州姑洗塔(清应寺塔)、甘州万寿塔即列其中。阿育王在位时间(前-前年)略早于中国的秦始皇(前-前年)。若此说成立,佛教传入中国比史载约早年。据史载,窣堵坡这种建筑是在东汉时随着佛教正式传入中国的,它与中国本土的建筑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的塔,中国的楼阁式塔是中国木构重楼与印度"窣堵坡"相结合的产物。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使同梵僧以白马驮载佛经和佛像返回国都洛阳,于第二年在洛阳城西建造寺院——这就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白马寺的建筑形式和格式,是以一座高大的方形塔为中心,在周围建有殿堂。矗立在白马寺中的这座大方塔,就是史载的中国建筑年代最早的佛塔。之后,塔,这种外来的建筑形式便随着佛教的传播,在中国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明清时期,中国宝塔又被吸收到西方建筑中。汉字的“塔”字造得非常讲究,用“土”作偏旁,含有封土下面埋葬尸骨和舍利的意思。《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塔,西域浮图也。”塔是中国佛教寺院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北魏杨衒之在所著《洛阳伽蓝记》中,就寺与塔的关系作了详细的描述。这种以佛塔为中心的寺院建筑形式,原因在于佛塔是为了供奉佛像及佛经而建造的,应该作为主要的供奉对象,这样才显得庄重肃穆。 以塔为中心的中国寺院建筑形式,从汉代开始,一直延续到隋朝。 唐朝初年,著名僧人道宣(-)根据中国传统建筑以殿为主的特点,制定出了佛教寺院的建筑布局标准,明确提出了以佛殿为寺院的中心,改变了以前以佛塔为中心的建筑格局,使佛殿享受到王宫大殿的规格和待遇。因此,在寺院中,供奉佛像、礼佛、诵经的场所就称为佛殿,地位在佛塔之上,结束了寺院建筑以塔为中心的历史。随着佛教建筑的发展,塔的用途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虽然有些塔中供奉(或埋葬)着佛像、佛舍利和经文,但有很多寺院将塔作为埋葬僧人骨灰(或衣钵、衣冠)的一种坟冢形式,因而使墓塔逐渐增多,以至形成塔林。由于塔的这种变化,由最初的中心位置降到了次要的位置,甚至被移到了寺外,成为寺院的另一种组成部分。以佛塔为寺院中心到以佛殿为中心,是佛教建筑形式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观念相结合的结果,也是佛塔的用途(从供奉佛舍利——佛像及经文——高僧大德及普通僧人灵骨)不断发生变化的结果,这就使塔与寺的形式更为多样,既密不可分又相映成趣。随着佛教文化的普及,以及佛塔形式和用途的发展与演变,后来塔又走出寺院,甚至和佛教没有什么关系,因而就有了道士塔、观景塔、料敌塔、风水塔、纪念塔、电视和电信发射塔等,更成为园林景物和城市建筑中的组成部分,起着装点风景、登高观景、瞭望敌情、铭功纪事、镇压风水的作用,不但具有宗教作用,也有军事目的和政治意义,而且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象征意义和实用价值,以至成为名山大寺或城市的象征、标识,如杭州六和塔、北京通州燃灯塔、西安大雁塔、登封县嵩岳寺塔、大理三塔、应县木塔、银川海宝塔、会宁三军会师塔、广州塔、上海东方明珠塔等。国外名塔如埃及胡夫金字塔、法国巴黎艾菲尔铁塔、缅甸仰光金塔、柬埔寨金边银塔等。话题继续回到佛塔。佛塔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也不断发生变化。隋朝以前的塔多使用木结构。木塔虽然具有抗震力强和便于登临远眺等特点,但由于它存在着易燃、易腐、易虫蛀等致命弱点,使古代的许多豪华壮丽的木塔或化为灰烬,或倾颓。唐代以后,用砖石作为建筑材料的佛塔成为塔的主流。同时,根据需要,还可以用汉白玉、琉璃、水晶、珐琅甚至金银珠宝进行装饰,也有用金属、陶瓷直接铸造或用象牙、珠宝、白玉、硬木等贵重材料雕刻的微型供养礼佛塔。依建筑材料而言,著名的如湖北当阳县玉泉寺铁塔、山西五台山显通寺铜塔、河南开封琉璃塔、北京西黄寺清净化成塔(汉白玉)、福建泉州开元寺石塔、苏州云岩寺砖塔(虎丘塔)、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以及藏传佛教地区的许多金银、珠宝装饰塔等。据有关资料记载,历史上最大的佛塔可能是北魏洛阳永宁寺塔(已毁),塔身高90丈(约合米),塔刹高10丈(约合33米);塔基座长宽为米、98米,占地近1万平方米,有个方柱础。塔的造型(式样)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主要有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覆钵式、花式、金刚宝座式、过街塔门式、经幢式、组合式等,形状主要有四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等,既为了增强抗震功能,也便于游人登临远眺,扩大视野。关于塔的级数,佛教有严格的规定,一定要用奇数,但也有个别例外;最高的塔只能建成十三级,但也有超过十三级甚至达到三十七层的。塔的构造基本相同,一般分为地宫、塔基座、塔身和塔刹。 地宫也称“龙宫”,是保存舍利及陪葬物品的,这些物品(主要是佛舍利)大都放入石函中,再装入金银棺椁,有的则函中有函,保存相当严密,如陕西扶风法门寺、甘肃泾川大云寺、浙江杭州雷峰塔等地宫石函。 基座基座在地宫之上,是整座塔身的基础。 塔身塔身是塔的主体。这部分的建筑形式变化多样,是区分塔的形制的主要依据。 塔刹塔刹位于塔的最高处,一般用金属或砖石制成,由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组成,形状多样。有许多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喇嘛塔。 另外,还在塔前立碑,或在塔的任何一个构造部位,或题记、或刻碑记述有关内容。随着佛塔形制的发展,出现了一种用石料雕刻的塔形建筑,称为经幢,在上面雕刻佛像经文,或墓主的生平及建塔人的悼词。经幢有的保存在地宫中。寺塔碑文成为后人欣赏和研究寺庙及塔的珍贵史料。在塔基、塔身和塔刹上,还可以有装饰的彩绘、雕刻、雕塑,如佛像、菩萨、金刚力士、飞天、乐师和佛教故事及花卉、飞禽走兽等。古塔集古建、雕刻、雕塑、绘画、铸造、装饰艺术和宗教文化于一身,每一座古塔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对它赞叹,留下了许多佳句名篇;又有多少游客徜徉于它的身边,演绎了许多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 二、白塔、白塔寺与凉州白塔寺 元代时,统治者对阴阳方术极为相信。按照五行和八卦所示的方位,佛所在的西方五行属金,五行当中金主白色,佛祖(菩萨)应驾白云,骑白象。另一方面,雪域草原民族如吐蕃、契丹、女真、蒙古人多崇尚白色,认为白色是吉祥圣洁的象征,如对高贵客人献白色哈达,西藏布达拉宫有白宫等。所以,他们在建筑物上普遍饰以白色,这种习惯也被运用到建塔上。除许多汉白玉石塔外,用砖石建造的佛塔多刷成白色。我国称为“白塔”或“白塔寺”的塔寺很多,最有名的当属北京妙应寺白塔,寺因塔名,人们把妙应寺称为白塔寺,塔高51米,寺院占地16万平方米(约合亩)。北京有很多白塔,如北海公园永安寺白塔、大觉寺白塔、潭柘寺白塔、红螺寺双白塔、妙峰山白塔、居庸关过街白塔、白塔庵白塔、银山塔林、八大处灵光寺佛牙塔之塔刹(为一座白色喇嘛塔)等。其它地区著名的如河北定县开元寺白塔(我国现存最高的塔,高84米),内蒙古呼和浩特白塔,山西五台山塔院寺白塔,辽宁辽阳白塔,云南大理崇圣寺白塔,西藏江孜白居寺白塔,甘肃兰州白塔、夏河拉卜楞寺白塔、甘肃凉州白塔等。有的藏传佛教寺院则用佛教密宗“五智”理论,在主殿的4个角上分别建造白、红、黑、绿4种颜色的佛塔,如西藏山南桑耶寺四色塔及仿此建筑的北京颐和园须弥灵境四色塔门、河北承德普宁寺四色塔等。凉州白塔寺,亦名白塔寺、庄严寺,藏语称谢尔智白代,意为东部幻化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东南20公里处的武南镇白塔村刘家台庄。始建年代不详,兴盛于元代。年,元太宗窝阔台之子、西凉王阔端与西藏宗教领袖萨班在凉州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盟”,使西藏正式归属中国版图而彪炳史册。其后,萨班在凉州讲经说法,弘扬佛教。在阔端的大力支持下,萨班以藏传佛教理论先后改扩建了凉州四座佛教寺院,即东有白塔寺(幻化寺)、南有金塔寺、西有莲花寺、北有海藏寺,史称“凉州四部寺”。其中白塔寺规模宏大,巍峨壮观,有4座城门,8座烽墩,四周有围墙,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占地18.48万平方米(约合亩多),比北京白塔寺还大。寺内建筑众多,有山门、钟鼓楼、金刚殿、三宝殿、大雄宝殿、大经堂等,寺前有松林和塔林。殿堂重檐七彩,雕梁画栋,佛像千姿百态,金碧辉煌,其规模和造型均为凉州诸寺之冠,号称“凉州佛城”,最盛时期僧侣达千人。白塔寺是萨班在凉州期间讲经布道和驻锡之所,成为蒙古王室、汉族及各民族官员和僧众听经礼佛的圣地。 年,萨班圆寂于凉州白塔寺,阔端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悼祭活动。之后,阔端在白塔寺内按藏式佛塔修建了一座高16寻(约合42米)的大白塔,将萨班部分灵骨及舍利葬于塔内(部分舍利送西藏萨迦寺建塔安葬)。同时,大塔内还装有其他灵骨和舍利、十万泥塑小佛像、用金银和墨水书写的许多经书、咒语等,由八思巴法王做开光安神仪规。当时的凉州白塔寺是蒙、藏、汉王室、官员、僧侣和善男信女听经礼佛的圣地。后世称“此塔之功德实与阿育王所造之姑洗、万寿两塔等”(清《重修白塔碑记》)。“姑洗”为凉州姑洗塔(即清应寺塔),“万寿”为甘州万寿塔,相传为印度阿育王在中国建造的佛舍利塔。随着时光的流逝,凉州白塔寺逐步形成规模宏大的塔林,故白塔寺亦俗称为“百塔寺”。白塔寺在走过了元代的辉煌期之后,于元末毁于兵燹。明宣德四年(),西僧妙善通慧国师锁南监参募缘重修,并为之缮写《大般若经》。两年功成,钦赐名曰“庄严寺”。清康熙十四年()对塔寺进行了维修,历时8年竣工。寺塔俱毁于年大地震,仅存大白塔塔基与康熙二十一年()碑刻。凉州白塔寺大塔及众多小白塔都是按元代“喇嘛塔”形制建造的。元朝时期,从尼泊尔引进一种覆钵式塔(塔身似一个倒扣在塔座上的钵),俗称为“喇嘛塔”。随着藏传佛教的传播,喇嘛塔成为元代建塔的主流,并发展成为封建社会晚期全国性的一种塔制,人称“和尚坟”。 早期的覆钵式塔身上还画有一双大眼睛,并注视着前方,以证明佛无时无刻不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fc/830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