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抱歉,搁置许久!给自己放了一个特别长的假期(就是偷懒),终于在辛丑牛年来临之前完成一篇采访文。虽迟但到,以下正文。能够将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那是幸运的;能够将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并一直坚持下去,那是幸福的;能够将喜欢的事情作为工作,并一直坚持下去,进而推动当地文化的发展,那是先迷茫,后苦苦挣扎、最后甜蜜的;白衣黑领黑裙的傣龙支系服饰拉玛五世、六世时期,清迈服饰受西方Teens潮流影响

采访人物—傣族服饰从业者

杨瑞敏

德宏芒市,云南90后独立摄影工作室合伙人、傣服从业者爱好者“合伙人”几个字对于杨瑞敏而言过于商业,她只是喜欢傣泰民族服饰以及文化,并坚信着,传统傣族服饰是时尚、精致的,而非过时、淘汰的。采访编辑写诗小孩

“被迫”创业

同多数人一样,大四的杨瑞敏(以下简称杨)对于未来也是充满迷茫,创业并非她的第一选择。当时异地恋的摄影师男友在大理的旅拍工作室,时常不能见面的两人经常发生矛盾。加上毕业择业的焦虑感,冷战一天两天是常有的事。就在杨的大四下半学期,男友突然做了个决定——创业,开摄影工作室。两人于傣族开门节拍摄“你想留在大理吗?”“我想回芒市,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在芒市开个工作室自己干。”“那我回去帮你吧。”杨没有多问男友为何选择创业,无论是出于创业的冲动,还是出于解决异地恋。既然他已经决定,唯有支持,于是杨“被迫”创业。杨原本计划打理一段时间,等稳定后再考公务员或做生意。只是这“一段时间”一晃就是三年,自然而然没有考虑公务员。

互相尊重,保护文化

在大学旅游管理的学习中,杨发现大众对于傣族服饰固有印象局限于西双版纳的短衣筒裙,为什么家乡的傣族服饰不被熟知,甚至被认为其他名族的服饰?!带着这份有点愤慨的困惑,以及想要深入了解本土文化及服饰,杨主动学习,并参加了校内的傣文化交流群,活跃于一个傣族服装的子群,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通过历史旧照片和文字报道,分析境内外的傣泰服饰差异,杨一点一滴的积累,向前辈虚心学习。缅甸贡榜王朝时期贵族服饰正是因为对于服饰的热情,对于本土民族文化不崛的愤慨,所以同男友创业的时候,杨并没有选择传统的婚纱礼服拍摄,而是民族服饰的写真。跟随市场大流终将有一天会被替代,跟随自己热爱并做出特色,相信别人会认可的。德宏传统傣族服饰,现如图的高耸帽饰在德宏本地非常少见年初,工作室逐渐加入版纳、缅甸、泰国的传统服饰,而且多数是纯手工纺织,选用植物染料。工作室名声逐渐传开来,下半年几乎每天都有拍摄任务,选片、修图......全部结束已是晚上9点。泰国服饰拉玛五世时期,清迈人土样结合装束杨告诉我们,部分商家直接套用泰国流行元素,便称之为新款、传统服饰。泰国人对此特别反感,刚流行的花纹或装饰没过多久就在版纳传开来,甚至出现相同款式,而且称为“自己的服饰”。若是在网络上发现这样的“错误”,杨会指出这件服饰来自哪里,两者有何差异,尽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了解傣泰服饰的差异。对于不同的文化,应该互相尊重,保护自己的文化。左1,右1为拉玛六世时期,清迈人土样结合服饰

关于“傣龙”服饰的小知识

德宏居住着的傣族是傣泰民族北部的傣龙支系,根据自身的不同又分为傣勒(北方人),傣德(南方人)。南方:瑞丽江河谷盆地以南的“傣龙”深受缅族文化影响,服饰特点与缅族非常相似;北方:瑞丽江河谷盆地以北的“傣龙”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服饰上融入了某些满、汉元素(20世纪图像资料显示,北方“傣龙”女上衣对襟一字纽扣扣立领与明朝汉族服饰非常相似;男装对襟盘扣、男女上衣斜襟与清朝满族服饰也很相似);瑞丽江河谷盆地是南、北两个流派的过渡地带,服饰特点兼具南、北两种特征。着常服德宏傣族旧照以下为杨的自述

一组照片

刚回去那会我们什么都没有,我把创业的想法告诉学姐Ayesai,寻找出路。在她的指引下,我们决定从老照片入手,收集了二三十年前的傣族衣服,这些服饰极具本地傣族(傣龙支系)特色。可是它们被压在箱底,被年轻人嫌弃,只有寨子里的老人愿意穿。我自己也从家里翻箱倒柜,翻出不少母亲的衣服,接着我自己和闺蜜一起做模特,拍摄了一组照片来宣传工作室。在外人看来,这是难以理解的,为什么把过时的衣服要拿出来。其实这些东西才是时尚,年轻人追寻所谓的时尚时装是缺乏文化的融合。走进傣宅里,你会发现很多老人都穿着传统服饰,不管是劳作,还是休息。这些服装对于老人而言是怀旧的情怀,是民族的信仰,这些传统服饰才是文化的载体啊!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珍视这么宝贵的服装文化。我们把作品投稿至当地一家大V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fc/900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