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文 巫宝走天涯第83文 巫宝讲故事 巫宝在学习 巫宝和伙伴 文 Viki,转载请注明出处 冰冰巫宝走天涯(订阅号ID:bbwbzty) 前情提要 走天涯78 云南行(10)美丽的大盈江,好一派田园风光 在游记里,我按所到地点记录,并非按照到达该点的次数顺序。 从保山到德宏州 保山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今天的目的地瑞丽。 以上为部分路景 在落下文字的这个时刻,瑞丽正在积极防控疫情反弹。 与缅甸接壤,边民偷渡很难完全杜绝,两国对比悬殊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又进一步加大了缅甸人想到中国的决心。曾经发生过一个偷渡的妇女面临被遣送,死活不愿意回去的情况,像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疫情下,城市有了一些变化。 那先来看看瑞丽充满活力的样子吧。 边贸重镇瑞丽 我还是个小小孩的时候,曾一同到云南玩耍的爸爸的朋友高叔叔,他来过的瑞丽,位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我还记得见过他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他在一个不知名的寺庙,赤脚盘坐在门口;一张是他在国境线上的界碑那和好些分不清是缅甸小孩还是云南小孩的小朋友们笑嘻嘻的围聚在一起的照片。 他说瑞丽有个中缅一条街,街道的一半在中国一半在缅甸。 他说在瑞丽不要随便乱喝水,一不小心就会遭了毒品的道儿。 瑞丽西北、西南、东南三面都与缅甸山水相连,村寨相望,瑞丽姐告口岸走过去就是缅甸国家级口岸城市木姐。 姐告口岸和木姐口岸交界处的界碑 瑞丽是中国西南最大的内陆口岸,是重要的珠宝集散中心,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中国17个国际陆港城市之一,是中缅油气管道进入中国的第一站,是中国唯一按照“境内关外”模式实行特殊管理的边境贸易区。 瑞丽姐告口岸 境内关外:在我国境内,海关辟出一个专门区域,进出的货物就相当于进口和出口。 云南有5个国家级口岸,其中两个在德宏州——瑞丽口岸和畹町口岸。 畹町口岸:年成立,二战期间,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通过畹町口岸,将国际上的援华物资送入境内,年,中国十万远征军从畹町出境,征战缅甸。 瑞丽(姐告)口岸:瑞丽是国道的终点,年设立姐告边境贸易经济区,在中国第81号到82号界碑处,中缅双方共同建成宽大的中缅商贸大街。云南边贸进出口商品总额的70%均从此处进出,为国家一级边贸口岸,被誉为“云南的深圳”。 在瑞丽长达.8千米的国境线上,进出口通道有33个。这33个口岸连带它们周围的村落,和群山遍布的林子,确实不好管理。 瑞丽世居的主要民族: 傣族 傣族 瑞丽傣族根据迁入时间长短、迁入方位,分为三个群体,即傣勒、傣卯、傣德三部分。傣勒,意为上方之傣,即从北部或东部迁入的傣族。生活习俗及住房与汉族相近,也叫汉傣。 傣卯,世居本地的后裔,保存着傣族的传统习俗,住干栏式带晒台的竹楼。 傣德,意为下方的傣族,即从缅境内迁入瑞丽的傣族,亦称“水傣”,习俗与傣卯接近。 傣卯和傣德有名无姓,凭血缘关系攀亲,以母系血缘为重,名有奶名和帕嘎名。 傣勒除了和傣卯、傣德用奶名和帕嘎名外,因习汉文需取学名,学名带姓。 瑞丽傣语分“黎托哇”和“黎洞满”,傣勒习汉文或“黎托哇”傣文,傣卯习“黎多满”傣文,傣德习“黎多满”傣文和缅文。 傣族是很有意思的民族,关于它,会在傣族的美食中多聊一些。 景颇族 景颇族 景颇族起源于青藏高原,是氐羌族的后裔。“景颇”一词出自景颇支语支,其原意是“人”,现意既是景颇支系的自称,也是载佤、龙峨、勒期、波喇等支系,总称“崩用景颇”。 大约在一千多年前,景颇族先人沿金沙江、怒江和恩梅开江往南迁徙,直到17世纪逐渐定居在德宏一带山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文字都用拉丁字母拼写(有景颇文与载佤文两种)。 景颇族的婚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单向属性文化: 如果是姑舅表关系就可以成婚,即舅家的女儿是姑妈家的儿媳。 但是如果反过来,姑妈家的女儿,不能嫁给舅家的儿子。 这是景颇族血不倒流的婚姻规则。他们的婚姻以姓氏为基础,不局限于家庭。 景颇族娶亲的形式约有5种: 明媒正娶叫“迷奔”,拉亲叫“迷确”,抢亲叫“迷鲁”,订幼子亲叫“迷董”,悄悄偷来后再议婚的叫“迷考”,其中“迷奔”是最合乎礼仪最为正统的嫁娶形式。 那么按照现代思维理解,“悄悄偷来”才是自由恋爱了吧。 如果你要去景颇人家中做客,要注意禁忌: 进门后脱鞋上楼,入屋内后不能久站着不坐; 不得随便出入供祖和神灵的鬼门; 不得随便摸别家门前的祭桩; 不得随便摸别人肩上佩挂的长刀和枪; 不准在官庙、神树附近打枪、砍树和大小便; 不能在人前放屁; 不入主人的卧室; 不得随便掏看别人的挎包; 骑马入村寨须下马; 祭祀官庙期间全寨休息不劳作,外村寨的人来访只能进不许出。 德昂族 德昂族德昂族是瑞丽的土著民族之一。他们居住地多在海拔~米的盆地边沿和半山坡林中,居住较为分散,其村寨多夹在傣族、景颇族、汉族的村落之间。 德昂族有语言没文字。 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婚姻有一定自主权,但必须遵守同姓不婚的原则,有的村寨仍保存姑舅表婚习俗。 宗教信仰与傣族相同,故许多风俗都与傣族相同。 汉族 汉族是瑞丽境内人口仅次于傣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迁入瑞丽始于明代“三征麓川”之后(见后文介绍傣族历史部分,指十四世纪末,明朝占领云南后,临近明朝的麓川王国与明军发生长期战争),当时为巩固边防,陈用宾在勐卯建关筑城,并大兴屯田,留下部分亦兵亦农的汉族戊卒。 清代到民国,特别是滇缅公路开通及商业兴起后,部分汉族商贾来到勐卯。 年后,为开发边疆,开办国营农场,大批汉族从湖南、四川、河南、贵州等内地迁移到瑞丽。 年“大跃进”修水库,从保山白庙水库迁移一批农民到瑞丽落户。 年“文革”期间,又从保山、施甸、龙陵等地抽调了一批“贫宣队”落户瑞丽。 至此,瑞丽汉族人口猛增,遍布全市各地。 我的瑞丽行 上次来瑞丽是为了去缅甸。 相关文可参阅《走,在这个春天去缅甸徜徉万塔之国(自驾)》系列。 走天涯44 走,在这个春天去缅甸徜徉万塔之国(自驾)D1姐告—眉缪 这次来是为了吃。 之前来瑞丽,偶然路过一家餐馆,叫做“傣傣小调”,吃了一顿惊为天人的傣菜,又酸又辣,超级开胃。 关键是白米饭也很好吃,不用就菜空口都可以吃4碗!! 就为这个搞得我吭哧吭哧从缅甸扛回来一袋大米,但是怎么都煮不出来那个味道。 之前来瑞丽吃的店里菜品 这次怀着一个吃货虔诚的心,跋涉公里,专门来。 门店已经和两年前不一样了,扩大了一倍,也搞了美化装修,还请了更多的小工,过年期间也不休息。 又粗又大的高香 借这个档口来聊一下傣菜。 在云南,最出名的就是傣家菜(反正我是这么认为)。 也是我超级喜欢吃的一种地方风味菜肴,跟川菜并列第一。 傣菜的显著特点是酸辣、清淡,烹制时不勾芡。 总得来说,菜肴体现酸、甜、苦、辣、生,尤以酸为冠。 在炎热的夏季,吃酸能助消化,消署解热,而甜嘛,吃了心情好,辣的可以增进食欲,预防伤风感冒,生的,呃,那就是口感纯粹,直接吃营养本养了。 如果要去吃傣菜,我有几个特别推荐的菜肴: 酸笋煮鱼这可是名菜! 酸笋是用夏季出土的嫩竹笋去壳后切成丝,再加入盐巴、辣子等腌成酸味备用,用鸡肉或鱼肉同煮。 这道菜酸辣可口,但对很多人来说,酸笋的味道有点具体。 这个酸笋,请联想一下螺蛳粉…… 柠檬舂干巴源自傣族宫廷的名菜:火烧干巴。 用上等肥膘黄牛,选其无筋、顺刀之精鲜肉,由多种香料腌制,经木炭火烧、木锤舂制而成,肉质细腻,是最具傣族特色的风味小吃。 工序比较多,也有点小麻烦,但是非常好吃。 说到“宫廷名菜”,就要说一下傣族的历史啦,这里属于强行跑偏。 这里是分割线傣族是很有意思的。 傣族对自己的称呼,发音介于“dǎi”与“tài”之间。 越往北越接近“dǎi”音,越往南越接近“tài”音。 这个“TAI”是不是听着很耳熟,像泰国? 哎,对啦,就是这样的! 傣族是泰国和老挝的主体民族,缅甸的第二大民族,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的少数民族。 二战后,东南亚国家把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族进行了命名: 泰国、柬埔寨、越南等国叫“Thai(泰)”; 老挝叫“Lao(佬)”; 缅甸叫“Shan(掸); 印度叫“Assam(阿萨姆)”,哎,卖的那个阿萨姆奶茶,就是印度风味奶茶的意思; 中国叫“Dai(傣)”。 为什么是二战后命名呢,那自然是有历史渊源的。 傣族起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 根据考古证据和史料,至少在三千多年前,傣族先民已经在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建立若干个小国,其中“勐掌”势力最大。 “勐”意为“地方、国家”,“掌”意为“象”,“勐掌”即“象之国度”,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勐掌”记为“乘象国”。 公元前五世纪,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小国以“勐掌”为中心组成联盟国家,“勐掌”君王成为整个联盟国家的共主,各国民众称其为“诏隆”(意为“大王”)、各国君王称其为“哀隆”(意为“大哥”),“勐掌”被称为“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 《华阳国志》、《后汉书》等汉文典籍将这个傣族联盟国家记为“哀牢国”,傣文典籍则记为“勐达光”(意为“中央之国”)。 公元前年,汉朝吞并滇国(滇池、抚仙湖周边)后,征讨滇国以西的“昆明”、“嶲”等部族,进入更西边的“勐达光”领土设置军事据点(县)。 “滇”、“昆明”、“嶲”等部族肯定不是愿意被汉人统治啊,所以多次反汉,但都被汉朝反追进入了“勐达光”。 傣族先民吸收了大量“滇”、“昆明”、“嶲”等族人口,势力逐渐庞大。 十三世纪中后期,蒙古大军征服蓬国、泐国等傣族国家,在傣族地区设置金齿宣抚司六路总管府、彻里军民总管府等地方行政机构。 蒙古人入侵,导致大量傣族向南、向西迁徙,增强了南部、西部的傣族实力。 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国在得到众多傣族充实后,逐渐强大起来,直接影响了日后东南亚各国家的进入历史舞台的进程。 兰纳王国统治了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 素可泰王国统治了今泰国中北部地区; 阿瓦王国统治了今缅甸中北部地区; 澜沧王国统治了今老挝大部分地区; 阿萨姆王国统治了今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北部傣族也在反抗蒙古大军中逐渐占据优势,建立了麓川王国。 年,“勐卯”傣族成为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的傣泰民族共主,形成联盟国家“勐卯龙”,统治了今云南西及西南部、缅甸西北部等广大地区。 十四世纪末,明朝占领云南后,临近明朝的麓川王国与明军发生长期战争。 十五世纪中期,麓川王国在与明朝的战争中落败,只好放弃北部大部分领土,转向南部发展。 年,麓川国王思伦兴兵南下占领阿瓦王国(缅甸)。 十六世纪中期,缅甸东吁王朝灭了傣族的“勐瓦”(阿瓦国)、“勐庸”(兰纳国)、“勐佬”(澜沧国)、“勐泐”(景陇国)、“勐乌通”(阿瑜陀耶国)。 十六世纪末,明朝占领了原勐泐国及原麓川国的领土,在勐泐及麓川设置地方政权,任命当地傣族人头担任世袭土司。 十八世纪中后期,缅族贡榜王国入侵阿瑜陀耶王国、占领澜沧王国,傣族陷入缅人的奴役统治。 年,披耶郑信赶走缅军,在吞武里建都称王,建立“吞武里王国”。 年,披耶却克里在曼谷建都称王,建立“暹罗王国”,统一了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等傣族政权。 十九世纪,傣族的阿萨姆王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阿萨姆王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阿萨姆收为自己的殖民地。 年,英国又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纳为自己的殖民地。 年,法国击败暹罗,占领了暹罗的属国澜沧。 二战爆发后,暹罗王国与日本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 二战结束后: 缅甸北部的傣族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 阿萨姆地区的傣族与印度一起从英国获得独立,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原勐泐、麓川的傣族纳入中国统治,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 老挝因冷战爆发,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 暹罗改名,叫做“泰国”。 如今,除了我国,现有傣族广泛分布于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缅甸、印度等国家。 中国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热带河谷地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错而居。中国傣族是世界傣泰民族的祖宗根源所在! 印度的傣族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 由于英国统治时期移入大量穆斯林人口,印度统治后又移入大量印度斯坦人,山地民族也不断迁入,傣族社会地位的下降,不得不融入到其他民族中。 现今,认同傣族身份的人口仅有余万人,是阿萨姆地区的少数民族。 缅甸的傣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及掸邦高原地区,人口约万,是缅甸第二大民族。 泰国的傣族是泰国主体民族,人口约万,占泰国总人口的75%左右,是傣族社会中发展最好的一支,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 老挝的傣族是该国主体民族,人口约多万,占总人口的74%,因长期被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及越南控制,直到二十世纪末才摆脱越南独立发展,发展比较缓慢。 越南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人口约多万,他们和老挝的傣族一样,都属于历史上的澜沧王国,被越南占领后,生活习惯趋同于越南。 柬埔寨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老挝和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人口约60多万,占总人口的8%左右。 历史上,柬埔寨的傣族与高棉族曾发生过长期战争,在柬埔寨共产党统治期间大量屠杀傣族。 现今,占据统治地位的高棉族不断压制傣族,柬埔寨境内的傣族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逐渐被高棉化。 这里是分割线好啦,咱转回来,继续说吃的。香茅草烤鱼 非常地道和传统的一道傣族风味,知名度高。 用青竹片夹住罗非鱼在明火上烤,既有烤肉的香,又有竹的清香。 香料用的是香茅草,所以带着一股香茅独特的香味。 蜜汁烤鸡傣味烧烤必点菜,先用各种香料腌一遍,再配个傣家椒盐,酥香而不腻。包烧不用锅,用芭蕉叶把食物裹起来,放到炭火上去烧熟,小菜、河鲜、肉食都可以用这种方法烹饪。 撒撇撒苤是一种傣家人的小吃,有苦撒和柠檬撒之分,牛撒苤是典型代表。 牛撒撇(苦撒)的主料为牛肚、牛肝、牛脾、牛脊肉,采用的配料较多,有撒苤叶、香柳叶、韭菜、小茴香、小米辣、山胡椒根、野芫荽、花椒叶等十余种,佐以煮沸过滤的牛苦肠水(苦水),混着凉米线吃。 口感清爽,清热解毒。 吃起来辛辣适中,味美可口,健脾开胃。 吃不惯的人可能会觉得有点恶心反胃,但是,在炎热的亚热带地区,吃点苦味,真的是消暑消炎好办法。 我第一次吃的撒苤是柠檬撒。 OMG,那个味,我的个神啊,到现在都记忆犹新。 只见那位大婶将一把凉米粉拌在一堆韭菜末里,拿块本地柠檬过来使劲儿挤,再配以小米辣、山胡椒根、野芫荽等等,一顿利索操作后打包递给我。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厉害,欢天喜地的拿着就往酒店房间跑。 到了房间,关上门窗(热,开空调),刚把食品袋打开,就差点背过气去,辛酸冲人的气味,未吃先上头。 相比之下,可能苦撒对我还友好点。 油炸青苔这是傣族特有菜。 把青苔从江河湖泊中捞起洗干净,压成薄饼,撒上盐、姜片、水,经过长时间的日晒后成为青苔片。 剪成一小块一小块之后放入油锅炸。 口感香脆,像海苔,但没那海苔那种腥气。 喃咪牛皮就是炸牛皮,其实还有炸猪皮,这是一种下酒菜。口感泡脆,蘸番茄喃咪,辛香回甜。 傣味凉拌菜黄瓜、火烧茄子、折耳根为主料,配以多味本地特色作料拌制,酸辣之经典。 味道是很好,也很下饭,但吃一口就不行了,对我来说超辣的! 我点的柠檬鸡(凉拌菜),辣得够呛 菠萝饭很多东南亚餐厅也有这道菜,当然,纵观傣族历史,大家都是一个大民族体嘛,地理位置也接近,饮食文化差不多。 这是傣家糯米饭的一种,去掉菠萝盖,掏去菠萝心,放入糯米,蒸煮,拥有菠萝的甜、糯米的粘稠,烹调时间越久,香味更加浓厚。 但是现在很多餐馆用了偷懒的方法,在电饭锅里一锅蒸好,客人点了,再用个空菠萝盛满端出去。 要吃到地道的菠萝饭,还不如自己在家做呢。 手抓饭推荐!好吃,能一次吃到好多种小菜,可谓色香味俱佳,我理解就是个傣式拌饭。 这道菜是在桌子上铺一层冼干净的巴焦叶,然后上菜上饭。 菜有很多种,米饭有大米饭和紫米饭。 现在特别讲究摆盘,好一点的餐厅都有孔雀造型,但路边小店,主要吃味道,不求造型。 泡鲁达 泡鲁达用西米露、炼乳、面包干、椰丝加上冰块和水做成,是一种冷饮甜食。 说是饮料,里面有面包,反正我是喝一杯也就饱了吃不了别的啥东西。 泡鲁达 这一次进店,点了酸水牛肉、烩豆腐、柠檬鱼、酸肉饭、苦撒、杂菜、豆尖汤。 店家的小娃娃 年,疫情之下,这家小店现在已经关门歇业了,连地图上都找不到定位。 可能,其中一个原因是不是它使用了一些廉价的缅甸小工? 也或者是别的原因导致。 唉,很可惜,再也吃不到了。 但是云南还有很多别的靠好吃称霸江湖的傣菜餐馆,不怕找不到。比如芒市就有很多家。 这里就不过多展开了。 既然吃饱喝足,那就出去转转。 适逢新春,家家户户都会点高香放鞭炮 瑞丽街景 先去看看姐勒大金塔,看宣传说很有名,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 姐勒金塔 姐勒金塔,傣语称“广母贺卯”,意思是“在坝子里的塔”,是瑞丽最古老的佛教建筑、佛事活动场所和旅游景点。旧塔塔身用土坯建造,主塔高10余米,周围以数小塔围之。 后经历代土司主持在其基础上进行不断整修装饰,到民国年间,10余米主塔直入云天,其外环列车员7座小塔,外表涂上金粉,主塔顶冠贴以金铂。 塔围有一圈石栏,四周置石雕狮像。 年,塔毁。 年,在原塔其上重现了旧塔原貌。姐勒金塔修复后,每年泼水节前,佛教徒都在此举行佛事。 等我到了实地一看,在一个很偏僻很隐蔽的小村落里。 小村落七绕八绕的,来回错过了好几趟,要不是看到了塔尖,完全不知道在哪里。 塔也不大,后来去了缅甸才明白这边都受南传佛教的影响,佛塔风格大家都差不多。 在这里遇到几位傣族女子礼佛,偷拍了她们好几张。 后来我勇敢的走上去问她们是否可以合照,但她们都不懂汉话,于是她们招手叫来一个听得懂汉语的人,才顺利沟通,一起合影,然后彼此互拍,不亦乐乎。 她们的裙子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很鲜艳好看呢。 寺庙周围的朱樱花 金塔外面的村民们都在热闹的玩一种游戏,类似老虎机 回程的时候又遇到她们啦 中缅贸易街 高叔叔曾经来过的中缅一条街。但已经不是N多年前照片上的样子了。这是一条一公里多的贸易集市街,卖货的是中缅边民,卖的都是些木雕、皮革、纺织、玉石。 上次过口岸,没有时间在旁边转悠。 这次溜达着发现口岸旁边竟然有个“天涯地角”石,位置非常不起眼,却还是很多游客去拍照,看来只是我不知道而已呀。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天涯地角有穷时,唯有相思无尽处 对面缅甸小贩把口岸阻拦的的铁丝网撬开个小洞,卖缅甸香烟。 通过铁丝网小洞进行民间两国货物交易 瑞丽其它游玩地 除了前文提到的大盈江风景区和凯邦亚湖(处于两地交界处),瑞丽还有一些其它好玩好看的。 莫里瀑布 瀑布泉水高60米,是德宏落差最大的瀑布,位于莫里峡谷中,要穿过一片热带雨林。 独树成林 这可不是盈江那棵中华大榕树王,各是各的树。 这棵榕树在芒令村,远看路边左侧是一片绿油油的树林,实际上都是由一棵树的气根发展而来。 这株成林独树是一棵大叶榕,株高28米,树龄在年以上,占地面积平方米,有21个根立于地面。 这些气根,顺树而下,盘于根部,扎入泥土,形成根部相连的丛生状支柱根,塑造出一树多干的成林景致。 其实,独树成林的景观在热带雨林中很常见,个头大的榕树除主干外,还从枝干上生出许多柱根插入土中,支柱根又变成了另一棵树,形成树生树,根连根的壮观景象。 土司衙门 南甸土司衙门,也叫南甸土司司署。 明初,南甸土司头人刀氏龚姓随军征讨云南,屡建战功升官定居于此,和土著傣族文化融合,是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史、地方史、土司制度及建筑艺术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 一寨两国 随便报个一日游团,必定要去的景点。 瑞丽有个横跨两国的寨子,即“一寨两国”。 中缅边境线71号界碑将这个寨子一分为二,在中国这边叫银井寨;缅甸那边叫芒秀寨。 除了71号界碑,两个寨子的边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来示意划分,双方的田地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著名的“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去结果,缅甸的母鸡到中国来下蛋”特别景观,就发生在这里。 其实两个寨子早就进行通婚互市了。 而且芒秀寨的缅甸村民更愿意将孩子送到中国学校读书。 每天早上,缅甸孩子们佩戴着《出入境优先候检卡》,骑着自行车出境到中方上学,与中国孩子一起学习。放学后,又背着书包回到缅甸吃饭。 两个寨子的村民每天生活在一起,同用一个井,同种一片土地,同赶一场集,同在一所学校读书,语言相通、习俗相同,根本感觉不到这是两个国家。 现在这个景点在国境线上搭了个秋千,坐上去荡秋千,在两国上空荡来荡去,前一秒在中国,后一秒就在缅甸了,分分钟出国回国几十次。 除了“一寨两国”,还有个“一院两国”。 “一院两国”里的项补家院子,是一户普普通通的傣族农民。 项补家院子中间的芒果树下,立着中缅边界上著名的84号界碑。 84号界碑,将项补家的院子一分为二。他家的厨房、卫生间在中国。他家的客厅、卧室在缅甸。正可谓“一院两国”,家国难分。于是,项补一家每天吃喝拉撒睡,分别在不同的国家进行,形成了在中国吃饭,在缅甸睡觉的独特景观。 为什么要将84号界碑立在项补家的院子呢? 年,中缅确立边境线,此处的中缅边界位于江中,没有办法立碑,便根据有关国际规定,双方各后退一定距离立碑。这个立碑的地方,就位于项补家的院子。 瑞丽是一个有活力的边境城市,我很喜欢。 希望这座城市能全面完胜疫情反扑,打赢防控阻击战!还我好吃的! 周更,下期预告:云南行(12)芒市不是因为芒果,是源于晨光 ......未完待续...... 如果觉得还不错,就随手点个吧 还可以设为,会有更新提示哦 文 小Viki 冰冰巫宝走天涯(ID:bbwbzty)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fc/988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