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354.html 显宦之身,万民之神(下) ——从“包公”到“包青天”的形象变迁 19级法学国际2班朱家奇 您正在阅读的是由19级法学国际2班朱家奇同学所写的人物传记《显宦之身,万民之神——从“包公”到“包青天”的形象变迁》,该传记由上下两部分组成,是他基于自己对包公的研究所作的文章,此次我们所发表的是下半部分。 宋末元清之时,兵乱横行,社会法制度受到破坏,冤狱错判陡然而增。民众对于司法公正的渴望更加强烈,身着判官形象的包公形象便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百姓感情的依托。 在南宋时期,包拯断案的公案戏基本开始兴起,如《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等戏剧化作品的出现,即使此时包拯还只是以“配角”判官的身份偶尔出现在剧作中。 在元朝时期,司法极其腐败,吏治糜烂,贪官污吏大肆盛行。百姓民众都期盼着政治清明,对“清官”的渴望也愈发强烈。他们希望中的“清官”可以把持公正,伸张正义。 “清官”一词之义,追溯到最早应出现在三国两晋时期,最早的涵义是“地位清贵、事务清闲的官员”。而清正廉洁的官员当时被称作“循吏”[1]。在清雍正年间重臣赵申乔说:“官清,非仅不名一钱也,须兼廉明二义。廉者,一尘不染;明者,一毫不蔽。兼之,司可谓轻。”[2]在封建正史中,对官员的评价标准是良、廉、能、循,几乎与元明清时的“清官”同义,也是在宋元之交,“清官”一词才逐渐从民间文学过渡到正式文书中。 清官文化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如光绪时期《卖花宝卷》中包青天为张氏平冤,怒斩国舅,斩后甚至坚拒皇帝说请,正义凛然。在《良愿宝卷》中,包青天观天气微妙变化,便知其有冤,于是立审皇亲,囚之。可谓洞幽烛微。在《龙图宝卷》中,包青天敢于当朝叱骂刘妃,敢于与国丈为敌,甚至敢于直谏仁宗是假天子。明清时候的包青天形象,俨然百姓心中的“判神”形象,明清的司法是否公正,百姓是否幸福安居乐业,从民间文化这一侧面角度,我们不难发现,当只有“判神”形象才能代替普通百姓行使对君王和皇亲国戚腐败的愤慨时,[3]百姓的生活大抵不尽人意。 清官形象顶峰化下的包青天,执法严明,为民做主,不惧权贵,平反冤狱,除恶扬善,是真正意义上的“青天大人”。青天大人的形象是超脱社会的存在,因为他无惧任何的社会压力,只需秉持公正,为民发声。但其又无往脱离不开社会的约束,因为清官思想的本质属于“教化之吏”。青天大人在面对不公时,行刑手段残酷凶狠且毒辣,但其对“公正标准”的考量,其实仍然是源于“道德”的考量,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中的形象,由于程朱理学被历朝的封建统治者钦定为官方伦理道德体系,再刚肃的包公,再公正不阿的包青天,也是凭借道德标准去判决。这便产生了矛盾,即民众作品中的包青天不仅是代替民众与腐败皇权对抗的冲锋形象,却又是“代圣立言”的维护封建礼教的忠实卫道士,例《胭脂记》中,包青天对追求自由爱情的男女大加训斥,说其二人爱情是“不正之事”等例子。 可见,元明清百姓所追求的公正绝不是今日西方的平等正义观,而是一种在不触碰“封建礼教”框架下的局部正义,换言之,即为跳不出道德约束的正义。 清官思想的巅峰化,实则意味着青天形象的神道化。 《三侠五义》中记载包青天降生之时,空中祥云缭绕,瑞气氤氲。《卖花宝卷》中包公用温凉帽、还魂珠、矗活棒救活了张氏。《成化说唱词话》中的少年包青天偶遇太白星,被赐预言三十二岁濠州知县、三十四岁上陈州治民,后治开封府,日短阳间夜判阴间。而明清宝卷中的包公,实则与地狱中的阎罗王同级,被誉为“活阎罗”。民间信仰中“治幽冥”者即是阎罗,而包青天不仅“夜断阴间”,在《良愿宝卷》中甚至有描写包青天“寿到七十零三岁,童男童女接引治幽冥,如今赫赫金容相,有求必应救君民。”[4] 神道主义下的包公未卜先知,上天入地,审判幽冥,裁决生死,虽为肉身,但其实体却是文曲星下凡,活阎罗在世,帝王都要惧其三分。 赋予其神道主义的形象,便迎合了百姓的阅读口味,也揭露了百姓所面临的司法不公的现实,以及对皇权腐败压榨的不满。既然昭雪冤狱困难重重,就迫切需要包青天这一“替民行命”的神化形象行使其超自然力量,来洞悉不公之事实。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百姓寄希望于神化包青天,虽然是一种无奈,但是也体现了百姓的愚忠和怯懦。但笔者终不能简单站在今日西方法治社会的角度来审视中国古代人治社会下的民众行为。 在宋神宗时期,丞相王安石的变法因触及地方官僚切身利益而相继失败,税赋加重,地方官吏横行霸道,[5]官员贪污成风,政见不合,司法层面冤狱似海。司法糜烂,百姓苦不堪言,对公正与正义的实施渴求期冀。 包拯作为宋朝名臣,素有孝廉刚正,不畏权贵的美名,又兼有判官身份,的确是百姓民间文学创作的不二人选。 对于被欺辱者来说,包公实则民意的捍卫者,对于欺辱者来说,包公是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审判者。例如前文提到的《卖花宝卷》中,包公听闻张氏含冤,惩罚国舅,为她平反昭雪,《良愿宝卷》中为林招审明原委等可见,在民间文化的创作中,包公的惩恶扬善与宣扬正义,都是站在下层弱势老百姓的阶层,维护百姓“民意”,追根溯源,这些故事的作者本身,大多是生活在底层社会的无名文人,他们是下层社会司法不公的直接观察者甚至受害者,他们才最清楚的知晓“明知冤案而无力平反”的无奈感。于是,他们将自己对公正美好社会的理想寄托于青天的清官形象之上,从而塑造出“为民而生”“替民行命”的包青天形象。 清官形象下的包拯固然刚肃,但其本质仍未脱离忠孝人臣,包青天依旧要顺从皇帝的某些命令,大权也依旧掌握在皇帝手中,神化后的形象也无法跳脱封建专制社会的大背景。跳不出封建专制的大背景,就不可能存在独立健全的司法体系,也不存在着今日所谓的的司法公平,因此如上文所说,笔者认为百姓追求的司法公平并不是完全的司法公平,而是一种矛盾的“公平”。换言之,百姓眼中的清官,既要站在百姓的立场,为百姓讨回公平正义,又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即维护统治者的利益,这两者诚然矛盾,但在实际上又合乎情理。 包青天形象虽本质依旧是服从皇权的儒家人臣,但其拥有的“神性”却早已超越了儒家伦理的界域。他虽然服从皇上,遵守君臣之义,但他也有胆量敢于冲撞君王,以下犯上。例如在《生金塔宝卷》中所写到的皇帝向包公为国丈求情,包公亦不允。《卖花宝卷》中包公甚至摒弃了“君臣礼制”,与皇帝当面力争,将正义立于皇权之上。甚至在包公即将遇刺身亡时,还有神明出现警告皇帝,命令其释放包公。玉皇大帝派遣太白金星率众天兵天降赴刑场拯救包公,仁宗恐惧不已的情节。 民间文学中描写包青天断案的情节也非常有意思,包青天断案虽然也“明察”,但其主要的断案方式却是“神判”和“直觉”,如在《龙图断郭槐》中,包公扮相神灵恐吓郭槐道出真相。《良愿宝卷》中,包公见黑云密布便断定冤案。这一些列带有“超自然”性质的断案剧情等,虽然包青天断案的方式非常规方式,但包青天审案的权威性与神灵一样公正准确,这显然体现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取向与情感寄托。 柏拉图在《理想国》[6]中曾塑造了“哲人王”的形象。即“完人”形象,哲人王存在的社会是一种理想的人治社会,即一位全知全能的神维持着社会的秩序与运行。但因为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完人,所以理想的人治社会终究只是一种社会理想。宋元明清的底层民众没有将“哲人王”的形象赋予给他们的统治者,因为统治者的暴政与淫威早已丧失了民心,官吏的横行霸道使民众反感憎恶。反之,他们将心中的“哲人王”赋予了包青天,他们期冀包拯用公正裁决来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用正义判罚为他们昭雪平反。包拯,俨然被神化成了一个敢于与皇权分庭抗礼,敢于与黑暗抗争到底的司法之神的形象。但无论民众将完美形象赋予了谁,古代民众却从来没有“为权利而斗争”[7],民众总是寄希望于“救世主”般的形象出现,来拯救社会。却从来没有勇气自己成为救世主。 因此,包公形象的文学化不仅仅是民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冀,更是一种无力救己的无奈,是一种对人治社会的支持与维护。这种“他救论”的思想深入百姓的心灵,他们期盼着公平与正义的到来,但这公平的基础建立在人治基础上,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8] 包公作为儒家思想教化下的显赫名臣,其政治成就远远大于其司法成就,与“判官”身份相比较,他更像是一位“官员”。但他又不同于普通的“官员”:他忠孝两全,廉洁刚肃,一身正气。在司法与政治双重黑暗的环境下,他身上的这些品质,显得格外耀眼。 他虽身为人臣,却无惧龙威,当庭与皇帝抗辩,为追求公正,不惜赌上性命。正因为他直言不讳的性格,与不凡的政绩,博得了仁宗的好感,包公固然是封建传统的卫道士,但事实上他也在尽力为百姓谋求正义。 正因为他身上有着不同于其他官员的耀眼特质,正因为他敢于挑战权贵,“包青天”的人设逐渐在百姓心里形成,形象慢慢在宋元文学作品中浮现,并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包拯生在了一个百姓渴求”救世主”的时代,包拯的性格和功绩也迎合了百姓的理想,因此是百姓选择并造就了“包青天”。 今日中国的法治体系源于西方的大陆法体系,从今日健全的法治社会回顾“包公”的政绩与“包青天”的形象,我们可以看见中国古代一幕幕人治社会的掠影。无论人治抑或法治,其理想都是为了安邦定国,而包青天形象扛起来的,就是民众对于安定富足生活的向往,对大同的渴望,也是统治者对臣子的信任,对治国的信心。 时隔千年,包公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仍然没有过时,反而经住了历史的打磨,他反映着民众的理想,映射着我们对司法公正的期盼。 [1]《金文最·西京副留守李公德政碑》“吏有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世称曰廉。才足以经济,智足以决断,世称曰能。奉法遵旨,屡正奉公,世称曰循。明国家之大体,通古今之时务,世称曰良。” [2]《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本: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王子今:《权力的黑光——中国封建政治迷信批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年版本。 [4]良愿宝卷.民国宁波百岁坊学林堂书局石印本 [5]陈忠《浅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6]柏拉图著、郭斌和张竹明译《理想国》商务印书馆 [7]耶林著、郑永流译《为权利而斗争》 [8]刘成志《从人治到法治:古代官德略论与现代官德重塑》 编辑:郭柏廷 图源:网络 初审:陈泳成 终审:喻华林 心情 阅读 鸡汤 电影 牢骚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北理珠读协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