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蒲塘 金溪县,属于抚州市所辖,总人口约28万。说句老实话,金溪真的太低调了,低调到绝大多数江西人都不知道他的存在。可这里有被予为与“微州古村落、福建土楼群、江南水乡古镇、黔东南苗寨群”等同的“金溪古村落群”。除了竹桥、浒湾、东源这样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镇)外,仅形制保存完整的古村就有多个。这次探访金溪古村落,第一站我选择了“蒲塘古村”。 我是在江苏常州武进县的农村长大的,那是我外婆家,渔米之乡,村外河道纵横,村中心有一口池塘,我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在塘边嬉戏中渡过的。有一次看到一个网友发的蒲塘古村的图片,我被那池塘中倒映的古屋和塘边洗衣、晒太阳的男男女女们所深深地吸引——那分明就是我心中的池塘。从此蒲塘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着,终于吸引着我不顾一切地在这样的雨中,来探访这个位于金溪县的千年古村。 蒲塘——曾经的“千烟之厦” 走过村口的三公庙,徐志群老师已在这里等着我了。蒲塘村,位于金溪县琉璃乡,开村已有年的历史了。 我们来到西成门,那原是古村的一个西村门,门边有一棵年的古樟,村门楼与古樟树交相辉映,组成了一幅中国田园画,那是金溪古村落特有的一种村落风貌,古朴而又鲜活。仔细看,左边的门柱其实是立于年的一块禁伐令,约定“合众严禁:墩埂岭山不许窃取一枝一叶,犯者罚银十两,不服者,送官究治”的字迹。历史就这样被明确地记录下来了,但据说文革后这个规矩遭到了破坏,所以村中古树已所剩不多了。 徐老师告诉我,原来蒲塘有四个村门,现在只剩西门这一处故物了。“西成门”的意思是取其方位和期望国泰民安,心想事成之意。我知道金溪古代出过一个大儒陆九渊,他在荆州任职时修建了荆州的荆门古城,并将西门定名为西成门。估计此门之意也是从此而来的吧。 走进西成门,沿着村民们认定的龙脊路,两边集中了村中所有的重要建筑。千百年来村民们相信,自己的村庄是建在龙脉之上的,“为了显示这盘龙之脉,先人们将大街特意铺以乱石,让其凹凸不平,状若龙鳞,将街道取名‘龙鳞大街’”。人们相信有了这条龙脊,村中不出皇帝,至少也会出神仙的。果然村中历史上确出过一位“徐神仙”! 在金溪古村落,村总门进去后,每一族又会以里门为建筑单元标志,聚居在一起,房屋栋栋相连,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蒲塘村是一个徐姓聚居的村落,从开村已繁衍至三十八代。在第14代和17代时进行过分房,分成了以“孺一公、孺二公、孺三公、孺四公”为代表的4大房及若干个小房。徐老师就是孺三房的后代,按辈份排下来,是村中的第三十五代。这是孺三房的总门,徐老师的祖先就聚居在这门里,如今只剩下这门坊还在,留做纪念! 蒲塘村最大、最著名的就是这“大夫第”建筑群,五栋大宅相连,形成了自然的巷道,而大夫第最著名的又属这门卷了。古宅见多了,起初我有些不以为然,但当我回到家中,对着照片注视着这个门卷,我被它的气宇轩昂所感动了。它因势而建,没有复杂的雕刻和过多的装饰,但粗大的八字形的墀(chí)头,却是那么地自信,含蓄中透着张扬的个性,不由得让你想象着当年它的主人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引领着族人们聚族而居,又有着何等的气魄和才华,才创造出这样一个在整个金溪都是独一无二的建筑。 “大夫第”应该属于官员的私宅了,当年他的主人经商发达后,捐了一个四品的虚职,因此,古宅的建设风格是主人在外经商历经的见识,和捐得公名后的意气风发相结合的产物。你见过这样的照壁吗,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两块雕花的石基支撑着两条简单的条石,就让它有着与众不同的气魄和风情。想象着当年长辈们坐在这条石上,注视着孩子们在门前嬉戏玩耍的场景,那是一幅何等幸福和谐的画面啊! 这是孺四公祠,应该是常年没有人来了,在这样的季节和天气里,满地的地木耳,又大又肥,村民们把它们当草,无人问津,对我那可是宝啊!我思想斗争了很久,终究还是放弃了捡些回来的计划,可直到现在都还在后悔呀! 蒲塘在明清时达到顶盛,当时有“千烟之厦”的美称,直译过来就指是房子多到有一千根烟囱。就现在,保留下来的明清建筑还有63栋。走在古村中,古屋栋栋相连,巷道条条相通。古代的蒲塘人家,家家都有木制的小土车,在车轮上包上铁皮,可以让车更耐用,时间久了就在这石板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雨,让这印记越发地清楚了!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村落,巷道石板上都能留下这么深的痕迹,反映出村中的历史悠长,也是当年村落之繁荣的最好注释!我喜欢在雨天游历古村,因为这时古村更安静,经过雨水的洗涤,尘封的历史会被揭开面纱,一切都会变得真实! 蒲塘——心中的池塘 历史上的蒲塘,多水环绕、古道、古树、古塘、古庙、古祠堂,村落构成完整丰富,即使是在金溪这种古村落遍地的地方,其景观环境也很具有代表性。 踏寻在被荒草淹没的古道上,穿过一栋栋无人居住的古宅,在宅前被池草覆盖着的,就是蒲塘人引以为傲的池塘了!据说蒲塘曾经有99口塘相连,如今围绕着村庄的外围,依稀还能感受到当年池池相连,湖村相映的美景盛况!蒲塘人感恩这块土地,他们认为,正是这“池波所推、龙脉所荫”的风水宝地,才让徐氏旺族了几百年。 徐老师带着我一路走来,豁然来到一个塘前,“蒲池”——我兴奋地大叫,这就是我心中的那口池塘。蒲池是蒲塘的众塘之首,有十多亩水面,是村中的“龙首”所在! 王炎松博士是武汉大学古建筑学教授,他对金溪古村落情有独钟,在这里留下了四季的脚印和大量的写生图。细细品读着他的蒲池写生图,单纯的线条和黑白的色彩,古村门、古牌坊、古祠堂、古井、古宅、古树,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这是中国画和中国古村落风景所特有的意境,无论数码照片多么精美,都无法与之相媲美! 我在这池塘边,看到了村南门,虽然是新修的,但它保持了这画面的完整性,静静的明代祠堂和古井,昂立着的明代牌坊,赶着去捞渔的兴奋的老翁,还看到了洗衣的妇女和奔跑嬉戏的孩童! 现实中虽然宽阔的水面已不再那样的清澈,大雨来临前夕,池塘边也显得有些冷清,景物也有些朦胧,但此情此景,就是一幅真实的天人合一的金溪古村落的壮丽画卷! 让这蒲池锦上添花的是这明朝洪熙元年的“名荐天朝”牌坊(也称“旌义坊”),这是金溪保存最早、艺术成就最高的牌坊建筑。洪熙皇帝只在位一年,而这旌表牌坊和牌坊上刻着的圣旨却存在了年!我静静地坐在它对面的条石凳上,久久地注视着它,这是我见过的最精美的石牌坊建筑。它是为表彰该村秀才徐积善捐粮赈灾义举而建的。它也是孺一公这房的总门,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才得以保存下来吧!几百年来,它寂静地守候着这一塘池水,引得无数的过客抬头仰望!它昭示的道德价值,凝聚着子孙们的精气神! 蒲塘——曾经的“文武世家” 蒲塘是个人才倍出的村庄,历史上出过11位进士,还出过文武两解元,因此,蒲塘又有“文武世家”之称。都说科举人物可以代表着村庄的历史文化底蕴,但以前我对这些数字,从来不放在心上,只感觉那就是一个历史读本上的一个数字而已,但是来到蒲塘,我感到了文化底蕴对一个村庄的意义! 门楣提匾,牌坊等都是研究古村历史重要的历史资料。徐氏祖先是从安微迁移而来的,这古宅门楣上的提字“芳传东海”、“容台世望”等就是人们追思自己的祖先的一种精神寄托。很幸运,这些牌匾还完整地挂在古宅门楣上。 各房总门上的额楣,都代表着各房最高的功业成就,你看这一房的“旌义坊”,说明祖上受到过皇帝的表张,二房的”进士第“、三房的“科甲第”说明祖上出过科举功名人物、四房的“外翰第”说明祖上有立过战功的英雄,“云骑尉第”更是清代封赏的世袭爵位。 这一块块牌匾,虽简单几个字,但却是祖上的先人用一生的努力换得的荣誉,也是族人们的无尚荣光! 历史的痕迹总是会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淡化直至消失的,这科甲世第门坊,进士第门坊,都曾经是某一房的总门,是当年聚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依托,如今剩下的或是这些零碎的印记,或是池塘边无声的废墟! 徐志群老师今年67岁,是位退休的中学数学老师。这是徐老师家的祖屋,自八十年代末开始,就陆续搬离了这里,看着被盗贼敲破的天井石板,徐老师也只有无奈,为保护祖宅门楣石匾不被盗贼抢走,兄弟几个只好自己动手敲下来,存在长兄家中,也不知哪年还能重新挂回来!这匾的故事很有可能会在若干年后,演变为子孙们找寻家庭荣耀的又一段历史故事! 徐老师可一直是受着村人尊重的知识份子,他参与了年蒲塘村第八次族谱的修订工作,因此他对古村的消失状况很是感慨,无奈之余只能尽自己的一点微薄力量,尽量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将村中的历史信息记录下来,给后代留下点记忆! 蒲塘的历史脉络十分清晰,各房各族世袭纷繁,一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古村留下了最真实的历史遗迹!但是古村的消失也是不争的事实,感谢徐老师为我们记录下来的这一切!这里是被称为村中天安门广场的花园山,这是徐老师凭记忆描绘的50年代的情景,古祠堂,古戏台、祖坟,格局十分完整,从功能和布局上来看,应该是古村的精神和文化中心。留存下来的祖坟,配有两望柱,并有禁碑一例,大意是此地为禁地,禁止停棺、污秽等,违者将重罚等等。 下图表现的是50年代徐老师记忆里的花园山以及5年和年5月16日的情景! 这是乾隆年间建造的进士第门楼,下图表现的是50年代徐老师记忆里的进土第以及年的实景和年的实景!历史的辉煌不知还有几人能懂!为了让我见证村中仅存的一对旗杆石,徐老师花了很大力气才将它从草丛中扒出来。当年祠堂巨大的槡墩和户对石,被废弃在路边,可能是因为它实在是太过巨大,才得以幸运地留存在原地吧!嗨!谁都清楚,古村的消亡只是迟早的事,荒废的古宅之所以还能留着,其实并非是为了保护,只是无奈而已! 蒲塘——铜锋古庙之传奇即使是在金溪,可能有很多人不知道蒲塘村,但一定知道铜锋古庙,甚至它已是金溪县推荐的旅游景点之一了。车开在路上,你是找不到蒲塘村的标识的,但却可以看到“铜锋古庙”的指引牌和村口高大的“铜锋古庙”牌坊,村庙在金溪的古村中其实并不被十分重视,一般设置在村口,规模也不大,但蒲塘的村庙铜锋庙却是孤立于村外的,离村有米远。在金溪、临川和东乡三县,铜锋古庙的名声很大,每年的正月初三,为了能在这里烧到头柱香,很多香客都是前一天晚上开车在此排除等候的。古庙香火之旺,不仅香客们捐钱、修路、立碑,连交警都要赶来维持秩序呢。因此,它已超越了一般村庙对村民的意义! 铜峰古庙始建于宋朝中后期,原建于山顶上,后迁于山下,现供奉着村中的传奇人物徐神仙。可以肯定的是徐神仙在史上确有其人的,应该是元未的徐囦(yuān)然真人,本名徐祥可,传说7岁才会开口说话,一说话则呼风唤雨;8岁开始走路,则能腾云驾雾。有一年天大汗,徐神仙在大街上叫卖“风雨”,后来皇帝让徐神仙开坛做法,果真求得甘霖。徐神仙因此被皇帝封为:玉府雷师徐囗然真人。村口还有其母亲的墓,立于田埂之上(关于那墓,也有很多神奇的故事)。 古庙的历史虽不长,但庙旁边的罗汉松和三棵樟树,却是货真价实的千年古树。背靠着青山,面朝着广袤的田野,这古庙的气势可见一斑了。 现代人生活好了,自然不是来求雨的,大都抱着自私的心愿来求神灵保佑的,但据说很灵。有好施者,捐钱重修庙殿,为了提高古庙的地位,出于好心,擅自将庙改为寺,又为后人留下些谈资! 庙里,供的也不仅是许神仙了,还有关公等人们尊重的各路神人,旁边还有一个一位尼僧值守的佛堂,因此,铜锋古庙应该算是一个佛道共释的村庙了吧! 游记写完了,可旅行并没有结束,我的心还在蒲塘游历,我还向往着有一天重回蒲塘,我要在布满繁星的夜空下,静静地欣赏那月夜下的蒲池! 赞赏 长按白颠风病什么症状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