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2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感谢您   顺着“读书林”看过去是“毕业林”,为了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为学校的绿化添砖加瓦,古城小学的毕业生都会在“毕业林”种一棵树。

  据该校副校长郑兴红介绍,过去,学校面积仅有1万多平方米,校舍破旧,校园场地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一片荒凉。如今,校园面积扩大到4万多平方米,校园场地全部得到硬化、绿化,校舍全部变成了楼房,校园环境怡人。

  从教学楼两旁绕行,可以看到整齐的花坛,每个花坛周围都有序地摆放着一个个带有乡土气息的大缸,上面贴着各具特色的标语。绕过花坛继续走,就能看到鸡舍、鸽舍等养殖区,以及绿色蔬菜大棚等种植区。继而走进操场,一排排挺拔整齐的白杨树将操场的运动区与农耕文化体验区分开。

  “过去,师生们在校吃的是白开水加馒头,有时有萝卜、土豆、白菜等,都是素菜,很少有肉。现在,学校建起了3个日光温室蔬菜体验区,建起了特色林果园和养殖区,用来丰富师生伙食,师生吃上了绿色环保蔬菜和新鲜水果、肉类。”高占生边走边介绍道,“现在,学校的养猪存栏数保持在20头以上,鸡保持在只以上,鸽子保持在只以上。蔬菜大棚中,有韭菜、芹菜、萝卜、西红柿、茄子、辣椒、茼蒿等蔬菜,基本上能满足师生的日常需求,蔬菜产量多的时候还可以赠送一些给学生家长。”

  正如师生口中所描述的那样,这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

  创建“文明校园、书香校园、生态校园、快乐校园、平安校园、健康校园、幸福校园”七大校园是古城小学近年来创办理想学校所努力的目标。“年学校布局调整之后,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先后建起了教学楼、学生公寓楼、餐饮中心、师生浴室、跑道、操场、足球场等。今年,学校又争取资金,新修建教师周转宿舍及综合楼,进行‘三园两区’建设,‘三园’即最美乡村校园、特色林果园、蔬菜种植体验园,‘两区’即农耕文化体验区、设施养殖区。”高占生说。

  在这样的校园里,师生探索、求知,谈学习、谈生活、谈未来,整个校园生机勃勃,充满了欢声笑语。

师生和谐教育更有获得感

  “良好的习惯在这里养成,美好的人生在这里奠基……”伴随着校歌《美丽的校园我的家》,古城小学师生每一天的校园生活都如歌词里唱的那样幸福、快乐而又充实。

  走进该校的食堂,简单易记的《古城小学学生就餐规范歌诀》张贴在墙上,LED显示屏上写着每天的早餐、午餐、晚餐食谱。一日三餐做到一荤一素一汤一主食,每天还配有一个鸡蛋和一个苹果,一周内不重复,师生每天都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现在生活好了,学生住宿实现了一人一床,教师周转宿舍楼正在建设中,师生住宿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校园楼内架设了纯净水饮水设施,师生喝上了放心水;建起了师生浴室,确保师生每周洗一次澡。”学校总务主任杨国发说。

  为了办出有“温度”的教育,使校园生活更加和谐温馨,古城小学倾力打造和谐师生团队,树立古城学校正能量,勤勉务实,创新工作。

  “师德不仅体现为一种形象,一种精神,更是一种美。”高占生说。对和谐教师团队的创建提出要求,为了让教师做到,他先从自身做起,使这所农村学校焕发精神与活力。

  “高校长特别关心老师,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难题他都帮着解决。当得知学校退休职工彭德清身患重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欠巨额医疗费时,他带领老师们主动捐款。这样的校长暖到了我们的心窝子。”教师殷子丰说。

  有了高占生这样的好榜样,古城小学的老师们也勤勉工作、互助互爱,为乡村教育事业默默奉献。

  教师梁中武积极动员学生、家长共建“成长林”,参加蔬菜种植体验,搜集古农具,建设学校农耕文化体验区。

  学校总务主任杨国发精心谋划学校后勤服务工作,和老师们一起进行劳动体验,精心管理好学校实践基地和养殖区,把学校后勤保障工作做得有声有色。

  学校少先大队总辅导员马玉玲常常带领学生为家住学校附近的72岁孤寡老人张光耀服务。

  在古城小学,还有很多这样无私为学校奉献的老师们,传递着一份感动和坚守。

文化校园教育品质再升级

  在古城小学的校园里走一圈,仿佛走进了一个原生态的绿色园区,没有“钢筋混凝土”冰冷刻板的印象,处处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走进农耕文化体验区的陈列室,一件件时代气息浓郁的农具有序摆放,“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乡村是农村学校之根,教育学生扎根农村、热爱农村、不忘本,我们希望通过特色校园文化让学生对此有所领悟。”高占生说。

  由于古城小学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把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敬重老师的行为内化到具体的生活细节中,该校积极开展了“德孝文化进校园”活动,精心布置了德孝文化专栏,设立了德孝文化讲堂,开展了德孝文化系列教育。

  走进该校教学楼,德孝文化的主题教育内容随处可见,二十四孝、新八德等内容使学生们随时随地能接受德孝教育。

  据教师马玉玲介绍,各班级制订了德孝公约和班规班训,将德孝教育和农耕文化教育相结合融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重视亲情教育,把每学期开学第一周作为“亲情教育周”,开学后第一月做为“亲情教育月”,开展亲情教育活动,让家长、学生、教师共同参与。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学生们认真地诵读《弟子规》,像《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论语》《笠翁对韵》等均是该校循环教材的内容,也是该校教师编写的《国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内容,有一至六年级上下12册,共篇。每天,学生们都会自主阅读,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

  多年来,该校陆续购置图书近2.3万册,建起了2个“读书超市”,在校园内配置了4个学生“流动读书车”,建起了“楼道书廊”“办公室书屋”和班级图书角,全力为师生阅读创造条件。

  如今,古城小学师生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书香校园的读书氛围正在逐渐形成。

  为了提升校园文化内涵,该校修订完善了学校“三风一训”,即“立志崇德、自主创新”的校风,“善思、乐学、活泼、向上”的学风,“敬业、爱生、和谐、奉献”的教风,“还能更精彩”的校训,还根据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的特点,组建了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棋艺、科技手工制作等8个学生社团,以及学校田径队、足球队、舞蹈队……

  如今,古城小学正以传承好传统,弘扬正能量,继续谱写着古城教育新篇章,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乡村校园故事,正如高占生所期待的那样,“用一颗赤子之心办教育,期待乡村教育的明天更美好”。

留住乡村教育的“根”

——金塔县古城小学农耕文化体验侧记

□记者冲碑忠尹晓军彭雪亮刘婉竹特约记者王冬梅

  古老的木制纺线车、耕地用的犁、捣花椒用的姜窝子、称量粮食用的升角斗、打谷子用的风车、运送货物的大车……走进金塔县古城小学农耕文化体验区,多件农村劳动和生产中使用的旧工具在现代化的书香校园里一一摆开,顿时让人眼前一亮。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庄子》中的这句话更印证了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让学生们了解农耕文化和本土文化,古城小学倾心打造农耕校园文化,提出了“三园两区”建设,“三园”即最美乡村校园、特色林果园、蔬菜种植体验园;“两区”即农耕文化体验区,设施养殖区。

  校长高占生介绍,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农村家庭祖辈传下来的家具、用品、农具也随着新房的建设而逐渐消失。

  “我们是农村学校,学生都来自农村,但许多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对一些农具一无所知,更不知道它们的用法。所以,我们想让孩子们不忘农村,留住乡村教育的‘根’,使祖辈们身上的‘泥土气息’延续下去。”在农村从教30多年的高占生对此深有体会。

  不图名不图利,却有教育情怀、家乡情怀的他,在立足学校实际的基础上动了一些“简单的心思”:把教育与农耕文化有机结合,把农耕文化和实践体验融入教育教学,贯彻于学校活动中,让学生汲取农耕文化的“养分”。

  高占生的这一想法也得到了全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支持。

  为此,学校本着“品读农耕,传承文明”的理念,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在校园闲置区域着手建立3座温室大棚蔬菜种植体验园、4块特色林果园、一处幼升小的成长林和一处小学毕业林;同时,搜集古农具,建设农耕文化体验区和陈列室以及设施养殖区。

  古城小学的农耕校园文化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原本散落乡间的农家物件。曾经不起眼的、被忽视遗忘的古老农具都如一本本生动的“活教材”,详细地展现了当地农耕文化的源流、农耕器具、粮食加工存储、炊事饮食、传统习俗、休闲娱乐、乡村工匠、农副生产、交通运输等乡村农耕文化的全景。为了让教学与农耕文化更好地融合,学校还在陈列室里和橱窗外,精心配上了农耕文化的历史图解、古诗楹联或农耕时的图画。

  另一部分是种植、养殖体验园。除了特色林果园,师生还每年开展“种植一棵树”活动。走进学校,一排排树木整齐有序。3座温室大棚里,常年蔬菜不断,有西红柿、韭菜、辣椒、茄子等数十多种蔬菜;养殖区里,养猪存栏数保持在20头以上、鸡保持在只以上、鸽子保持在只以上……

  “温棚里全部都用农家肥,一点儿农药也不打,由各个班级的学生负责栽种、除草、采摘,最后供应给学生食堂,吃不完的蔬菜就让学生带回家去。”高占生兴奋地说,这些活动让学生体验劳动的艰辛,理解父母的辛苦;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采摘果实,体验劳动乐趣,享受收获的喜悦。

  学校少先队辅导员马玉玲说,学校还正在组织教师编写农耕文化校本教材,计划与传统《国学经典诵读》等一起纳入校本课程体系。同时,根据每个班级的课程安排,让每个班级的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一边了解农耕文化,一边体验劳动。

  家住光明村的六年级(3)班学生温生菊说:“以前在家里也没有干过农活,体验不到父母的辛苦。学校里,还能吃上自己种的菜、自己养的猪,我才真正体会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也有了更大的动力。”

  “教育即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接受教育,也把乡村教育的根种在了学生的心中,让学生不忘农村,留着乡村教育的‘根’。”高占生说,学校就是要通过校园文化的传播,让学生认识农具、了解农具,亲手参与农耕实践劳动,品味农耕乐趣,传承农耕文化,也让学生认识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从而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学校是学生另一个甜美的“家”

□记者冲碑忠尹晓军彭雪亮刘婉竹特约记者王冬梅

  “学校的饭比家里的还好,在学校吃得好,睡得香。”近日,记者在金塔县古城小学采访时,问到住校好不好时,六年级(1)班的学生王茂才脱口而出,表达他对寄宿制学校的热爱。

  王茂才的家在距离古城小学8公里之外的新丰村,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他的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对他而言是另外一个甜美的“家”。

  古城小学是年秋季全县学校布局调整后,由原古城中学改建而成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完全小学,现有小学生人,16个教学班。师生从星期一早晨到校到星期五下午放学才能回家,一星期全部在校寄宿生活。

  “让教师拥有职业幸福,让学生拥有幸福童年,这是我校的办学愿景。学生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全面发展,在学校里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校长高占生说,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余时间多、活动范围小的现状,学校以丰富寄宿制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满足学生精神文化需求为切入点,开展了立体化、多层面的课余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校里吃得好,睡得香,快乐生活每一天。

  在学生管理方面,学校成立了寄宿生管理委员会,下设四个小组,即住宿管理小组、就餐管理小组、学习活动指导小组、学生接送协调小组,明确职责,按照分工开展工作。住宿管理小组负责学生住宿,配备了3名宿舍生活指导教师,实行分区域责任管理;各年级各宿舍根据学生年龄大小情况,让大一点的学生睡上铺,小一点的学生睡下铺,年纪大的学生帮助年纪小的学生。

  学校还规定,特殊体质学生与生活指导老师同住一宿舍,以便使这些学生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起“家校一家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ly/965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