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8日,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大会上,柬埔寨三波波雷卡寺与我国鼓浪屿同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柬埔寨的世界文化遗产已达三处,分别为吴哥古迹建筑群、柏威夏寺和三波波雷卡建筑群。 一、吴哥古迹建筑群 图1:吴哥窟正面 吴哥,英文“Angkor”。年12月14日,第16届世界遗产大会将柬埔寨吴哥古迹建筑群纳入《世界遗产名录》和《世界濒危遗产名录》。年,经过长期修缮,建筑群从《世界濒危遗产名录》除名,摘掉了“濒危”的帽子。 “吴哥”是城市的意思,源自梵语Nagara。13世纪末,周达观来到吴哥,称其为“州城”。意思是说,吴哥是高棉王国的首都。吴哥古籍建筑群位于柬埔寨西北方暹粒省境内,距首都金边约公里,占地面积达多平方公里(包括森林地区在内)这里是高棉民族的象征,被誉为东方四大奇迹之一。建筑群主要包括吴哥王城、吴哥寺、罗洛建筑群、女王宫及周边寺庙等多处古代遗迹。 吴哥王城的始建者是阇耶跋摩二世。公元年,从爪哇返回高棉的阇耶跋摩二世在古莲山上举行了“提婆罗阇”仪式,将“神王合一”确立为吴哥王朝的统治哲学。从此,吴哥的国王不再是“摩耽山”上湿婆神的代理人,转而被想象成神明本身。历代吴哥王为了实现宗教理想,在吴哥地区留下了大量宗教建筑。台基式的山寺往往代表着那个时期吴哥城的中心。这些山寺同时被想象成婆罗门教世界观中的宇宙中心——须弥山。巴肯寺、巴戎寺、吴哥寺、巴芳寺、披梅那卡寺等都是典型的山寺。当时,这些恢宏的山寺建筑大都被涂上厚厚的金箔、铜箔,因此,赵汝适在《诸蕃志》中曾将巴芳寺称为“铜塔”,周达观将披梅那卡寺称为“金塔”。 图2:吴哥窟局部 13世纪上半叶,随着泰族的兴起,吴哥的土地和人口逐渐被蚕食,吴哥王朝走向衰落。14世纪后半叶,阿瑜陀耶王朝的两次大规模入侵导致了吴哥地区建筑被毁,人口被劫掠,大量书籍毁于兵燹。吴哥王城遭受外族长期占领。15世纪,高棉国王蓬黑阿·亚特决定迁都,吴哥从此失去了都城的职能。 先后在丛林中发现吴哥的人有两位。一位是高棉国王安赞,一位是法国人亨利·穆奥。16世纪中叶,安赞王发现丛林中的吴哥,便在这里进行了修缮,设立了管理机构。穆奥的游记在19世纪后半叶传遍欧洲,再次激发了西方探寻古迹的热潮。 古迹名称 始建者 建造时间 吴哥寺(AngkorWat)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 12世纪初 吴哥通王城(AngkorThom)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9世纪末-13世纪初 巴色占空寺(BakseiChamkrong) 曷利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I) 公元年始建 巴孔寺(Bakong)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II) 公元年始建 班蒂喀黛(BanteayKdei)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13世纪初 班蒂色玛寺(BanteaySamré)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 12世纪初 女王宫(BanteaySrei)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nII)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V) 公元年始 巴方寺(Baphuon)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II) 10世纪末-11世纪初 巴戎寺(Bayon) 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I)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 周萨神庙(ChauSayTevoda)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 12世纪上半叶 东巴莱(EastBaray)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 9世纪末10世纪初 西巴莱(WestBaray) 优陀耶迭多跋摩二世(UdayadityavarmanⅡ) 11世纪 东梅奔寺/东湄本寺(EastMebon)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Ⅱ) 10世纪中期 西梅奔寺/西湄本寺(WestMebon)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 11世纪下半叶 豆蔻寺(PrasatKravan) 曷利沙跋摩一世(HarshavarmanI) 年建成 高布斯滨/戈巴斯宾(KbalSpean)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Ⅱ)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V) 11世纪-13世纪 北仓(NorthKhleang)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V) 11世纪中期 南仓(SouthKhleang) 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I) 12世纪初 格劳尔哥寺/牛场寺(KrolKo)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13世纪初 罗蕾寺(Lolei)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 9世纪末10世纪初 涅盘宫(NeakPean)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下半叶 空中宫殿(Phimeanakas)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Ⅱ) 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I) 10世纪末11世纪初 巴肯寺(PhnomBakheng)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 年始建 猪山寺/格罗姆寺(PhnomKrom)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 9世纪末10世纪初 亚扬寺/阿约寺(PrasatAkYum) 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 7世纪-9世纪 圣剑寺(PreahKhan)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年建成 神牛寺(PreahKo) 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I) 年建成 普拉巴利奈寺/普拉帕利雷寺(PreahPalilay)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13世纪初 普拉比图寺(PreahPithu)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 12世纪上半叶 比粒寺/变身塔(PreRup) 罗贞陀罗跋摩二世(RajendravarmaII) 10世纪下半叶 皇家浴池(SrahSrang)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中后期 塔普伦寺(TaProhm)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年始建 塔逊寺(TaSom)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下半叶 茶胶寺(TaKeo) 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V) 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I) 10世纪末11世纪初 斗象台(TerraceoftheElephants)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13世纪初 十二生肖塔(PrasatsSuorPrat)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13世纪初 癞王台(TerraceoftheLeperKing) 阇耶跋摩七世(JayavarmanVII) 12世纪末 塔玛侬遗址(Thommanon) 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II) 12世纪初 表1:吴哥古迹建筑群主要寺庙 二、柏威夏寺 图3:柏威夏寺局部 柏威夏寺,英文“PreahVihear”。年7月7日,柏威夏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柏威夏在高棉语中代表“圣寺”。它位于柬埔寨柏威夏省与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矗立在米高的峭壁上,俯瞰整个柬埔寨平原。 柏威夏寺是一座湿婆教寺院,最早可追溯到公元9世纪的吴哥王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I)。公元11世纪初,发生在王公阇耶毗罗跋摩(Jayaviravarman)和诸侯苏利耶跋摩一世(SuryavarmanⅠ)之间的王位争夺大战摧毁了高棉王国中的大量建筑。登基后的苏利耶跋摩一世开启了重建柏威夏寺的工程,最终在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Ⅱ)时期竣工。 图4:柏威夏寺正面 柏威夏寺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坎坷的命运。古时的柏威夏寺除了宗教用途外,也是疆界和征服的象征。在泰族兴起以后,这里曾多次遭到侵占。柬埔寨沦为“保护国”后,法国人于1年向暹罗索回高棉王国的历史失地,并在年绘制地图时将柏威夏寺归入法属柬埔寨境内。二战期间,这座古寺的所有权在泰国和法国之间几度易手。年11月,法国重返印度支那。法泰签署条约,泰国将占领的印度支那领土移交法国政府,其中包括柏威夏寺。年,柬埔寨迎来独立,法国军队很快撤出柏威夏地区,但是泰国军队却迅速进驻。柬泰开始针对柏威夏寺主权问题进行谈判。谈判进展得并不顺利,两国甚至因为谈判破裂而中止了外交关系。年,柬埔寨将柏威夏寺争端提请海牙国际法庭裁决。在起诉书中,柬埔寨方面指出:“泰国人一直到年5月12日以前,都没有对柬泰扁担山脉和柏威夏寺的边界划分提出任何异议”,“而且,泰国人在年5月12日向调解委员会提出异议时附上的地图也明明白白地把柏威夏寺标注在柬埔寨的境内,不在泰国境内。”年,海牙国际法庭判决柬埔寨胜诉,柏威夏寺主权归柬埔寨所有。两年后,柬埔寨政府从磅通省划出部分土地设立了现在的柏威夏省。 图5:柏威夏寺俯瞰图 然而,围绕古寺主权的风波并未就此停止。年3月,柬埔寨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柏威夏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在第31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泰国政府以柏威夏古寺周围4.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地区是双方争议区为由反对柬埔寨单方面申请,提出希望与柬埔寨联合申遗。柬埔寨拒绝了泰国的主张,将申遗范围缩小到古寺本身,并在第32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获得通过。柏威夏寺的申遗成功造成了柬泰之间新一轮的冲突。两国军队在神庙周围军事火并,导致死伤。年,阿披实政府为了转移国内舆论,再次以古寺主权为借口挑起边境争端。2月,柬泰两国军队在柏威夏地区再次发生武装冲突,一度出动了大炮等重型武器。 年11月11日,海牙国际法庭就年裁决做出解释。解释一方面重申了柏威夏寺属于柬埔寨领土的事实,另一方面则将柏威夏寺所在山崖定义为柬埔寨的领土。 三、三波波雷卡建筑群 图6:三波波雷卡建筑群局部 三波波雷卡建筑群,英文“SamborPreiKuk”。年7月8日,三波波雷卡建筑群(伊奢那补罗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柬埔寨的第三处世界文化遗产。 三波波雷卡意为“丛林中的寺庙”。其中,“三波”意为丰富,“波雷”意为丛林,“卡”意为静修之所。建筑群位于磅通省洞里萨湖东岸静谧的森林中,距离省会磅通市30公里,距吴哥东部约公里,距金边约公里。 三波波雷卡建筑群的修建要追溯到扶南后期、真腊前期的高棉历史。公元7世纪上半叶,扶南北部属国的真腊国拔婆跋摩和质多斯那兄弟发动了针对扶南的兼并作战。扶南的都城一度从巴普农南迁至吴哥博雷。真腊国的两位元勋兄弟未能实现高棉一统的梦想,重任落在质多斯那的继承人身上。《新唐书》载,“其王刹利伊金那,贞观初并扶南有其他”。伊金那,就是质多斯那的儿子伊奢那跋摩一世。平定扶南后,他将都城定于伊奢那补罗(Isanapura),也就是现在的三波波雷卡地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里直呼当时的真腊国为“伊赏那补罗国”。《隋书》用大量的文字记载了伊奢那补罗的繁荣景象和民俗。“郭下二万余家。城中有一大堂,是王听政之所。总大城三十,城有数千家,各有部帅,官名与林邑同”,“人形小而色黑。妇人亦有白者。悉拳发垂耳,性气捷劲。居处器物,颇类赤土。以右手为净,左手为秽。每旦澡洗,以杨枝净齿,读诵经咒。又澡洒乃食,食罢还用杨枝净齿,又读经呪。饮食多苏酪、沙糖、秔粟、米饼。欲食之时,先取杂肉羹与饼相和,手擩而食。娶妻者,唯送衣一具,择日遣媒人迎妇。男女二家各八日不出,昼夜燃灯不息。男婚礼毕,即与父母分财别居。父母死,小儿未婚者,以余财与之。若婚毕,财物入官。其丧葬,儿女皆七日不食,剔发而哭,僧尼、道士、亲故皆来聚会,音乐送之。以五香木烧,收灰以金银瓶盛,送于大水之内。贫者或用瓦,而以彩色画之。亦有不焚,送尸山中,任野兽食者。” 图7:三波波雷卡建筑群浮雕 三波波雷卡建筑遗址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建筑:以“三波塔(PrasatSambor)”为代表的北建筑群,以“狮塔(PrasatTor)”为代表的中心建筑群、以“依波塔(PrasatYeahPuon)”为代表的南建筑群,以及以“他邦罗比塔(PrasatTrareangRopeat)”为代表的建筑群。伊奢那补罗遗址的总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迄今可见的寺庙有百余座。其中有十座寺庙呈八角形,为高棉文明独有“三波波雷卡”风格。三波波雷卡建筑遗址是高棉艺术的雏形,其丰富的砂岩元素体现出独特的前吴哥时期建筑风格。门楣、山形墙和柱廊等,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价为“真正的杰作”。 (未经本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