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键 1.维咤也师(ShinVijaya):出家前名雪卢(UShweLok),是迦韦师(ShinKavi)出家前的朋友。 2.已完成比丘(Bhikkhu)的责任:意思是迦韦师已成就了阿罗汉果,因为比丘的责任,是要在今世尽力、尽快修行至完全解脱,俾能以余生去帮助别人解脱,续佛慧命。 3.行(Sa?khāra):行作为意志活动的意思,是指有意图的身口意活动,包括内心的意图、选择、决定、计划以及随之而起的一切身口意活动。业(Kamma)可说是它的近义词。 4.行法世间:巴利文是(Sa?khata)。英文是(Worldofconditionedthings)。指有造作、受因缘所限和影响之世间。 5.胜义谛:参考《字词集注》第2章之2。 6.十波罗蜜:波罗蜜,又称波罗蜜多。它的巴利文与英文是(Pāramīs,Perfections)。波罗蜜与菩萨的思想,可说源自《本生谈》或《本生经》──世尊过去多生中的事迹,此乃佛教修行解脱所要培育与积集的崇高品德项目,有六波罗蜜与十波罗蜜之说。北传佛教认为,波罗蜜乃菩萨成佛所必须完满修持的崇高德目;但南传佛教一般认为,这些具普遍性的德目,是所有追求菩提解脱的佛陀弟子(包括辟支佛与声闻弟子)都要修习的,只是修习的程度(水平)与时间有所不同而已。累积的波罗蜜,是指已修习到的各种品德的成熟程度与总和。「南传佛教之十波罗蜜」为:布施、持戒、出离(舍离)、般若(智慧)、精进、忍辱(忍耐)、真实、决意(坚毅)、慈、舍(平等心)等。至于「六波罗蜜」的名称,南北传佛教都是一样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智慧)。 7.世俗谛:参考《字词集注》第2章之1。 8.疑惑或摇摆不定:巴利文是(Vicikicchā)。是五盖(贪、瞋、昏沉、掉举、疑)之一。 9.雨季安居期:巴利文是(Vāsā)。英文是(rain-retreatperiod)。又称结夏安居期,大约有三个月。于此期间,僧人都不会外出,只留在僧舍范围之内作学习或禅修等活动。 10.十种遍处(Kasi?as):十种修习禅定(Jhāna)时所专注的对象,即:青、黄、红、白、地、水、火、风、空、光等。亦可译为十遍处或十一切处,因为它们的似相都必须扩展到遍满宇宙,没有边际。 11.魔罗(Māra):简称魔。指能夺命、障碍、扰乱、破坏等东西,包括能害人性命与障碍、扰乱人们修道的饿鬼。欲界第六天之天主即是魔王。由自己身心所生之障碍称为内魔,来自外界之障碍称为外魔,二者合称为二魔。亦有分为四魔,即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烦恼魔指贪瞋痴等习气能恼害身心;五阴魔指色受想行识等五蕴能生一切之苦;死魔指死亡能断人之生存命根;天魔指能坏人善事的天魔外道,如欲界自在天的魔王。又四魔加上‘罪魔’,则为五魔。 第7章沙弥时对当时流行的一些预言的解答 1.佛法: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6。 2.波罗蜜(Pāaramīs):参考《字词集注》第六章之6。 3.遍处(Kasi?as):参考《字词集注》第6章之10。 4.出世间智:又称出世智,英文是(Supra-mundaneKnowledge)。例如道智与果智等。 第8章沙弥时回答熟悉经藏的郎仑大师有关法的提问 1.禅那(Jhāna):禅那是达至安止定之定境。一般指在禅定(止禅)修行中,可达至的「色 界五禅(或四禅)与「无色界四禅」,在这里,禅是禅那的简称。「色界五禅」是指: 初禅:有寻、伺、喜、乐、定(心一境性)等五禅支。 二禅:无寻,但有伺、喜、乐、定(心一境性)等四禅支。 三禅:无寻无伺,但有喜、乐、定(心一境性)等三禅支。 四禅:无寻无伺无喜,但有乐、定(心一境性)等二禅支。 五禅:无寻无伺,无喜无乐,只有定(心一境性)禅支。 把上述「色界五禅」中的二禅省去,即为比较流行的「色界四禅」之说法。 寻(vitakka,appliedthought)是寻觅目标注意。 伺(vicara,sustainedthought)是继续注意着目标。 喜(piti,joy)是对「似相」的喜悦,属于行蕴。 樂(sukha,bliss)是樂受或体验「似相」的快樂感受,属于受蕴。 定(ekaggata)是对「似相」的心一境性(one-pointednessofmind)。 「无色界四禅」是指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等。 2.遍处(Kasi?as):参考《字词集注》第6章之10。 3.空无边处定:巴利文是(ākāsānā?cāyatanaJhāna)。英文是(Jhānaofthesphereofinfinitespace)「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4.识无边处定:巴利文是(Vi??ā?a?cāyatanaJhāna)。英文是(Jhānaofthesphereofinfiniteconsciousness)「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5.无所有处定:巴利文是(āki?ca??āyatanaJhāna)。英文是(Jhānaofthesphereofnothingness)「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6.非想非非想处定:巴利文是(Nevasa??ānāsa??āyatanaJhāna)。英文是(Jhānaofneitherperceptionnornon-perception)「无色界四禅(那)。」之一。 7.下地禅那(lowerJhāna)与上地禅那(higherJhāna):经论有把「三界」分为「九地」的说法。三界中之九地,欲界占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占四地。由下而上之「九地」名称为:欲界的(1)五趣杂居地;色界的(2)离生喜乐地(初禅)、(3)定生喜乐地(二禅)、 (4)离喜妙乐地(三禅)、(5)舍念清净地(四禅);无色界的(6)空无边处地(空无边处定)、 (7)识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定)、(8)无所有处地(无所有处定)、(9)非想非非想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定)等。以上九地,因皆贪着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所谓「下地禅那」与「上地禅那」,可以下面的例子来了解:「空无边处定」是「识无边处定」的「下地」;而「识无边处定」则是「空无边处定」的「上地」。 8.结界(Sīmā):为进行授戒或其他法事,在建寺院或作戒坛前,限定其区域境界,谓之结界地。结界(Sīmā)是僧团为了举行诵戒、授具足戒、入雨安居、自恣等羯磨而设立的特定场所或建筑物。对共住在一个寺院或某一区域内的僧团是必要的,若没有合法的结界(Sīmā)就不能举行如法的僧团羯磨,不如法的羯磨就不能如法传授比丘戒。 9.羯磨文(Kammavācā):羯磨(Kamma)为音译,意译为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即羯磨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第9章成为具戒比丘后返回家乡宣隆村的第一次说法 1.想法/想蕴: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8。 2.四念住:巴利文和英文是(Satipa??hāna,fourmethodsofSteadfastMindfulness)。又称四念处,即「八正道」中「正念」的具体内容,详细的修习方法可参考南传长部第22经(DN 22)之《大念住经》或中部第10经(MN10)之《四念处经》。现录其开宗明义的部分供 读者参考: 比丘们!只有一条路(或译作:有一条直接的路)可以使众生清净、克服忧愁哀伤、灭除 苦楚悲痛、达致正道、体证涅槃,这条路就是四念处。是哪四个念处呢?那就是,比丘在 日常生活中: (1)对于身体,须随时留意观察身体,如实了知,专注,精进、警觉,降伏对世间的贪瞋与悲痛; (2)对于感受,须随时留意观察感受,如实了知,专注,精进、警觉,降伏对世间的贪瞋与悲痛; (3)对于心意,须随时留意观察心意,如实了知,专注,精进、警觉,降伏对世间的贪瞋与悲痛; (4)对于诸法,须随时留意观察诸法,如实了知,专注,精进、警觉,降伏对世间的贪瞋与悲痛。 第10章雪儿与山天的请求 1.行道之教:巴利文是(Pa?ipattiSāsanā)。英文是(Vipassanā,thepracticeofDhamma)。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6。 第11章雪儿在望燕坡峡谷为迦韦大师兴建寺院 1.止观禅修法:巴利文/英文是(SamathaandVipassanāPractice)。止禅的修习(SamathaPractice)以达至禅那(定境,Jhāna)或神通(超能力)为目标;观禅或内观禅(VipassanāPractice)的修习则以达至内观智与涅槃解脱为目标。止禅的修习,在其他教派也有传授。 观禅则是佛教所独有的,也是欲体证涅槃解脱的修行者所必须修习的。佛教禅修,可先修止禅,到达足够的定境后才转修观禅;亦可直接修习观禅,即以观禅为主,止禅为辅(以获取所需的定力)。 第12章回答熟悉经藏的法遍安大师的提问 1.胜义法(究竟法):参考《字词集注》第2章之2。 2.胜义谛:参考《字词集注》第2章之2。 3.十观智:十个阶段的内观智(tenstagesofInsightor?ā?a),即「十六观智」中之第三阶至 第十二阶之内观智。它们分别是: (1)三法印智(Sammasana?ā?a); (2)生灭随观智(Udayabbaya?ā?a); (3)坏随观智(Bha?ga?ā?a); (4)怖畏智或怖畏现起智(Baya?ā?aorBhayatupatthāna?ā?a); (5)过患随观智(ādīnava?ā?a); (6)厌离随观智(Nibbida?ā?a); (7)欲解脱智(Muccitukamyatā?ā?a); (8)审察智或审察随观智(Pa?isankhā?ā?aorPa?isankhā-nupassanā?ā?a); (9)行舍智(Sa?khārupekkhā?ā?a); (10)随顺智或顺就圣道智(Anuloma?ā?a)。 无论谁修习内观禅,一定要经历上述的十阶智或十阶层的内观智,才可以获得「道智(Magga?ā?a)」的。详细解释,可参考华那大师(SayadawUWara)所著之《宣隆内观禅修法(二)。至于十六观智的名称,则可参考《字词集注》第17章之2。》 第13章在尼明达拉山上举行结界仪式 1.结界(Sīmā):参考《字词集注》第8章之7。 2.羯磨文(Kammavācā):参考《字词集注》第8章之9。 3.尊者玛欣德(ShinMahinda):古译尊者摩哂陀。印度孔雀王朝时代人,将南传佛教引入斯里兰卡,被认为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起源。根据南传佛教的《岛史》与《大史》认为他是阿育王的长子。而北传佛教传说,他是阿育王的同母弟。玄奘记载,他因为奢侈暴虐,应受死刑。拘禁七日,看破生死,得到阿罗汉果,于是得到阿育王赦免,出家加入僧团。 4.取相:巴利文是(Uggaha-nimitta),英文是(after-image,acquiredimage)。修止禅时,禅修对象在心中留下的残留影像。 第14章回答觉遍大师有关「七清净」的提问 1.七清净:清净的巴利文是(Visuddhis)。此术语出自上座部佛教的《清净道论》。源头可考北传《中阿含经》之《七车经》。它是戒、定、慧三学的进一步细分,成为修习的七个阶 段: (1)戒清净(SīlaVisuddhi), (2)心清净(CittāVisuddhi), (3)见清净(Di??hiVisuddhi), (4)度疑清净(Ka?khāvitara?aVisuddhi), (5)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āmagga?ā?adassanaVisuddhi), (6)行道智见清净(Pa?padā?ā?adassanaVisuddhi), (7)智见清净(?ā?adasanaVisuddhi)。 第(3)见清净到第(7)智见清净,可再细分别为十六观智,即内观智发展的十六个阶段。 2.十种内观智的危害:巴利文是(VipassanāUpakkilesāorVipassanupakkilesā)。英文是(tendangersorInsightdefilements)。又称「十种观染」或「十种内观智的杂染」。当正念与正定增强时,一些奇异的现象或强烈的体验将会相应生起,令修行者误信修持已成就道果(邪见)与产生执着,因而停滞不前,这就是内观智的十种杂染。除了第十种的微细「欲求」是真正属于「能染或烦恼」之不善法「杂染」外,其余九种确实是正确禅修的成果,仅是染污烦恼的所缘,是可能诱发烦恼的缘而已。它们在「生灭随观智」初期时会特别显著,行者必须十分小心。这十种危害是: (1)光明(Obhāsa):在禅修中,闭目也可以看到身体发散出微弱或灿烂的光彩。 (2)智(?ā?a):生起新奇、令人兴奋的「智慧」,包括内观智、哲理或观念。 (3)喜(Pīti):生起狂喜的感受。此适意感受虽较优质和纯净,禅修者若一时大意,执着便会生起。 (4)轻安(Passaddhi):生起心的轻安。它会令禅修者生起执着。 (5)乐(Sukha):指在修禅时所生的胜妙之乐,遍满全身。它会令禅修者生起执着。 (6)胜解/信解(Adhimokkha):生起对三宝功德的了解、思惟与无比的信心。内心会开始思虑、计划实行禅修以外的事,如弘法、出家等等。最终他会感到情绪紊乱不安。最好还是继续修习。 (7)策励/精进(Paggaha):指善巧运用平衡精进力于修行,他不爱睡,也不感到疲乏,而且能长时间、热切地进行修习。这种过分精进会导致精疲力尽。 (8)念(Upatthāna):熟习念住,念力强而顺畅,修行者不会错过任何要专注的感受,即使细微的现象都会被觉察到。那时,一些禅修者会误以为自己已证得阿罗汉,亦会有禅修者被各种禅相(Nimitta)分心。 (9)舍(Upekkhā,Equanimity):上述强而顺畅、持续有力的念力将会引发平衡和不受干扰的「舍境」,十分泰然、沉着,这时禅修者对于内外现象都能保持中立,能轻易入定而不需强求。这境界非常平静与安稳,若持续太久,禅修者会误以为已证得阿罗汉,如果他执取这种见解,他的心就会搞得胡涂与苦恼不堪;因为当「舍境」消失后,他还会自以为是真的。 (10)欲(Nikanti):这是指对于以上九种杂染现起的微细欲求与执着。禅修者会因满足于那些境界而不再努力及精进;如果他以为这是法的巅峰,那么他便会歧入邪见;而如果他自以为是已经获证圣道与圣果了,那就会偏向贡高我慢;若他继续执取并再渴求,他便会堕入有为法的缠缚之中。 第15章回答法遍安大师的第二次提问 1.佛法: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6。 2.世间法:巴利文是(Loka-dhamma)。(1)指三界内由名法与色法(精神与物质)所合成之现象,它们都是缘生缘灭之「有为法」或「行法」。(2)指「八世法」或「八世风(八风):」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世法」的巴利文是(A??ha-loka-dhamma)、英文是(Eightworldlyconcerns)。它们都是世俗人所 3.出世间法:巴利文是(Lokuttara-dhamma),英文是(SupramundaneorUltimateReality)。圣者所证得的出世间法。在南传论书中,特指四道、四果与涅槃等九种出世间法。前八种出世间法,即四道四果仍是「有为法」,第九种出世间法,即涅槃才是「无为法」。 4.有分识(Bhava?gaconsciousness):又称有分心(Bhava?ga-citta),略称有分。可译为「生命相续流」(life-continuumConsciousness)。它是一种不活跃的心,而且是维持一生当中心流相续的主要因素。因为有分心的缘故,所以一期生命中的心流才不会有间断。每当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时,有分心会暂时停止生起;一旦心路过程结束之时,有分心就会再相续不断地生起。例如当一个人熟睡无梦时,没有任何心路过程生起,那时只是有分心在相续地生起许许多多次而已。如果这些有分心也不生起的话,那个人就死亡了,因为心流一停止时,死亡就会发生。有学者将有分心翻译为「潜意识」(subconsciousness),事实上有分心是一种意识,只是它不取现在的目标,而是取前一世临死速行心所取的过去目标(前世的最后一次意门心路的所缘)。一切心识的作用与活动,都依「有分识」而起,心识恢复平静后,又归于「有分识」。 5.双论(Yamaka):为南传上座部七论之第六本论书。属后期论书,但成立年代不详。本论之旨趣并不在说明诸法之内容,而是以双对问答方式,阐明诸法相互之摄不摄、起灭等关系。内容共分十品,主要在将各种教理作逻辑性之阐明,各品通立施设分、转分、遍知分等三分。其中施设分又二分为总说分与义释分。所谓施设分,即列举法数;总说分,即提示有关各法的问题;义释分,即一一解答问题;转分,即深入探讨各问题;遍知分,即界定各法遍知之界限。全书所论,颇为烦琐。 6.道心路过程(Maggathoughtprocess):巴利文是(Magga-vīthi)。描述在道智出现前之特殊速行心现象。 7.意门转向心(Manodvārāvajjana):佛教有所谓六根门,即眼耳鼻舌身意;相应地又有所谓「五门转向心」与「意门转向心」。当外在目标撞击五根门之一,在相应的五識生起之前,另一心必须先生起,该心即是「五门转向心」;其作用是转向呈现于五根门之一的目标。此心并没有看、听、嗅、尝、触该目标;它纯粹只是转向该目标,以使五識之一能够随后生起。「意门转向心」能够生起于五门心路过程或意门心路过程。在这兩种心路过程裡,它实行个别不同的作用。当它在五门心路过程裡生起时,它称为「确定心」;其作用是确定或鉴别五識之一刚識知的目标。在五门心路过程裡,它随「推度心」之后生起;在「推度心」检查该目标之后,它再鉴别之。在意门心路过程裡,此心则实行另一种作用,即转向呈现于意门的目标。当它扮演这角色时则名为「意门转向心」。 在这里,这个「意门转向心」还是持续地像它之前一样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然后生起了一个遍作(parikamma),遍作就是准备让心流证悟涅槃;然后紧接着,生起了一个近行(upacara),近行是指他的心已经走近了、靠近了、接近了圣道圣果;然后生起了一个随顺心(anuloma),随顺之前的世间心跟随顺之后的出世间心;当随顺心灭去,就生起了一个种姓心(又称更改种姓心,gotrabhu),这一个种姓心开始取涅槃为目标;但是由于刚刚开始取涅槃为目标,他的心还没有能力断烦恼,在这个阶段,就是从这一剎那开始,他已经结束了凡夫的漫长生涯,而从这一剎那以后,他将是一位圣者了,所以称为更改种姓,这里的种姓就是由凡夫种姓转为圣者的种姓。 第16章回答四位大师的提问 1.戒清净:参考《字词集注》第14章之1。 2.心清净:参考《字词集注》第14章之1。 3.十种障碍(palibohas):出家人在进行认真禅修期间会遇到的十种障碍:1)僧众拥挤之寺院。2)旅游。3)家属。4)俗家人。5)利得、礼物等:包括衣服、卧具、饮食、医药等。6)(教导)弟子、同门等。7)修理寺院等作业。8)疾病。9)研究学问。10)神通,此对内观禅会有障碍。有些项目对在家人的认真修行也会做成障碍的。 4.佛法(Sāsana):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6。 5.佛法的三个方面: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6。 6.四无碍智:巴利文(Pa?isambhidāpatta)。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英译为(4kindsofdiscriminativeknowledge)。即: (1)法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meaning):是通达诸法名字背后之意义,分别无滞。 (2)义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thelaw):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 (3)词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language):是通晓语文、语意及文法等,能随意演说。 (4)乐说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ready-witorperspicuity):能条理分明地以前三智为众生乐说或辩解法义,圆融无滞。 7.波罗蜜(Pāramī):参考《字词集注》第6章之6。 第17章回答唐达镇的僧团领袖、最高大哲士唐达大师的提问 1.最高大哲士(Agga-mahā-pa??ita):缅甸政府授与有特殊学识僧人的一个崇高荣衔,英文 可译作(GreatChiefAuthority)。获颁的僧人须有下述条件始得: (1)非常熟悉巴利文三藏的内容。 (2)经常教授巴利文三藏。 (3)熟悉巴利文三藏的声名远播。 (4)僧腊(出家人受具足戒后的年岁)最少二十年。 (5)严守戒律,没有污点。 〔近代孜孜不倦地推广内观禅和佛法的马哈希大师(MahasiSayadaw)(-),也在获缅甸政府颁此荣衔。〕 2.十六观智:在南传《清净道论》中有详细的描述,是修习内观禅的十六个进展阶段。 (1)名色分别智(Knowledgeofdistinctionbetweenmindandmatter); (2)缘摄受智(Knowledgeofdiscerningcauseandcondition); (3)三法印智(Knowledgeof (4)生灭随观智(Knowledgeofarisingandpassingaway); (5)坏(灭)随观智(Knowledgeofdissolution); (6)怖畏现起智(Knowledgeofterror); (7)过患随观智(Knowledgeofdanger); (8)厌离随观智(Knowledgeofdisgust); (9)欲解脱智(Knowledgeofdesirefordeliverance); (10)审察智或审察随观智(Knowledgeofreflection); (11)行舍智(Knowledgeofequanimityofformations); (12)随顺智或顺就圣道智(Knowledgeofconformationoftruth); (13)种姓智(更改种姓智)(Knowledgeofchangeoflineage); (14)道智(Knowledgeofthepath); (15)果智(Knowledgeoffruition); (16)省察智(返照智)(Knowledgeofreviewing)。 可参考《字词集注》第12章之3的「十观智」。 第18章宣隆古创寺(迦韦大师定居之处)的缘起 1.一棵树:该树的英文名称是(Kutchtree)。 2.宣隆初创寺:这是(SunLunChaukKyaung)的直译,意译为「宣隆峡谷寺」,因为Chauk是峡谷,而Kyaung是寺院的意思。由于附近是峡谷,故得此名称。 3.宣隆古创寺:这是(SunLunGuKyaung)的直译,意译为「宣隆洞穴寺」,因为Gu是洞穴,而Kyaung是寺院的意思。 第19章《转*轮经》(南传相应部SN56.11经)(开示) 1.法眼:巴利文是(DhammaCakkhu)。英文是(theeyeofDhamma)。指「有关法(缘起道理)的智慧之眼」,开启法眼即指能充分理解四谛或缘起法,而证悟得入流果或初果(Sotapanna)。 2.身见:巴利文是(Sakkāyadi??hi)。又名「萨迦耶见」,指错误地执取由无常的五蕴或身心组合为实有的、不变的、有主宰能力之「我」或「我所」。是五种恶见之一。五种恶见是指: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 第20章浅谈《发趣论》(Pa??hāna) 1.《发趣论》(Pa??hāna):是南传大藏经七部论书中之第七部。内容主要运用二十四缘来分析诸法的依存关系。此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一部论。在传统上称它为《大论》(Mahāpakara?a)。此论跟前面的六部论稍微有点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这一部论则用二十四缘的方法贯串一切诸法。缘的意思就是关系,把前面所讲的诸法都贯串在一起。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先通透前面的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所讲到的诸法整理、统合起来。 二十四缘(Paccaya)的名称分别是:(1)因缘、(2)所缘缘、(3)增上缘、(4)无间缘、(5)等无间缘(次第缘、相续缘)、(6)俱生缘、(7)相互缘、(8)依止缘(所依缘)、(9)亲依止缘、(10)前生缘、(11)后生缘、(12)重复缘、(13)业缘、(14)果报缘(异熟缘)、(15)食缘、(16)根缘、(17)禅缘(禅那缘)、(18)道缘、(19)相应缘、(20)不相应缘、(21)有缘、(22)无有缘(非有缘)、(23)离去缘、(24)不离去缘。 上面所列的二十四缘是《发趣論》的主题。《发趣論》详尽地解释了名法与色法等之间种种互相連系的方式。若要正确地理解《阿毗达摩》裡的发趣法,至少必须明白每一缘所涉及的三法:一、缘法(paccayadhamma)──这是作为其他法之缘的法;此缘法通过产生、支助或维持其他法而成为其缘。二、缘生法(paccayuppannadhamma)──这是受到缘法缘助之法;它在受到缘法支助之下而得以生起或持续存在。三、缘力(paccayasatti)──这是缘法作为缘生法之缘的特有方式。 第21章道智(Magga?ā?a)如何根除潜伏的烦恼(开示) 1.潜伏的烦恼(Anusaya):古译随眠,喻烦恼之幽微难知。有贪、瞋、慢(Conceit)、无明(痴)见、(恶见)疑等六种,、称为六随眠(六根本烦恼)其中的贪,。若分为欲贪(CravingforSensualpleasures)与有贪(Cravingforcontinuedexistence),则称为七随眠;其中的见(恶见),若分为五种: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则称为十随眠。此外,以此更加细分,则有九十八随眠。 2.法(dhammas):参考《字词集注》第一章之1。 第22章第一次访问仰光时回答前总理吴努(UNu)的提问 1.生-住-灭:巴利文是(Upāda-?hiti-Bha?ga)。英文是(Arising-MomentaryExistence-Dissolution)。变化的三个阶段:生起–暂时停留或存在–坏灭。有时变化亦可分为四个阶段:成(生成)、住(暂住)、坏(变坏)、空(消失)。 第23章圣者的七种特质(七圣财)(开示) 1.圣者的七种特质(七圣财):可进一步参看南传增支部AN7.6、AN2.9等经文。 第24章维持色身之四缘──业、心、气候、饮食(开示) 1.真谛或胜义谛(Paramattha):参考《字词集注》第2章之2。 2.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你飘浮于生死之流:意思在此标题下的段落已作了详细的解释。英译本的原文是:Truthisrevealedinapainfulwayonly.Iftheyogīyieldstotheeasyway,heisliabletodriftalonginSa?sarā.(另一译法:真谛只能透过(体验)苦受的(修行)方式被揭示,修行者(yogī)若转向轻易(安逸舒适)的(修行)方式,他只会继续飘浮于生死之流。)亦可参考SayadawSunlunShinVinaya在其“TheYogiandVipassana”一文近尾的相关英文:“Theun 第25章「四亡者」与「四活者」的意思(开示) 1.在证得初果后,佛法的证悟只会向上升进:一个人在证得初果后,便进入圣者的阶位,决不会退转为世俗人,且在七世之内便可证得最终的阿罗汉果位,永离苦轮。 第26章迦韦大师与被誉为三果的杜维邦女士会面 1.入坐前的准备(Parikamma):书内已多次提及,指念诵与依照下述愿文的意思去做:敬礼至尊的导师,远离尘垢,圆满正觉的大阿罗汉!(三称)若我曾对佛法僧、父母师长与及众生,作过任何不善的身口意业,无论大小,我愿为此稽首悔过。 敬礼佛陀世尊!在这节禅修当中,为了达致涅槃,我愿献出身心五蕴。 〔敬礼宣隆大师!在这节禅修当中,为了达致涅槃,我愿献出身心五蕴。〕 愿三界中所有众生身心自在!(诵三次) 我愿与三界众生共享此禅修功德。请念「善哉」来分享我的禅修功德! 我愿能分享三界众生所作诸善功德——善哉、善哉、善哉! (注:括号〔〕内的一段,是宣隆大师的弟子在他逝世后加入的。) 第27章法(Dhamma)的特质(开示) 1.法(Dhamma)的特质:在经论中,有言法的六种特质,亦有言法的五种特质(六种特质中之后五个)。本章只述法的五个特质。可进一步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11。 第28章石差当塔的酒鬼(开示) 1.筒裙(longyi):音译龙基。是缅甸男女的一种下半身服饰,它实际上只是一块布或缝制成筒状的布。穿上时,把下半身卷好,长度及于脚踝部分,然后在腰间前面或侧面打个结固定。 第29章法住(DhammaVihāra)(开示) 1.法住:巴利文是(DhammaVihāra)。字面意思是法停留的地方,也可解作「法寺」「内部。有法住」,是比喻在日常生活中,能坚持奉行佛教的戒定慧修持方法,直至证得道果。能如是作的人才是「内部有法住的人」。 第30章在家妇女都会清楚知道的五件事(开示) 1.在本章中,大师好像多此一举,故意数出在家妇女都会清楚知道的五件事,实是暗中提醒妇女们要多些关心自己的修行解脱。 第31章比丘尼圣弟子悦行(Pa?ācāri)(开示) 1.乔答摩佛:巴利文是(GotamaBuddha)。即释迦牟尼佛。 2.想法/想蕴: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8。 3.四念住:参考《字词集注》第9章之2。 4.心念住(Cittā-nupassanā):如实地留意觉察当下内心贪、瞋、痴等烦恼或情绪之出现与消失,留意觉察的对象,也包括觉察到这些对象的觉察本身。可进一步参考南传长部第22经(DN22)之《大念住经》或中部第10经(MN10)之《四念处经》。 5.胜莲华佛:巴利文是(PadumuttaraBuddha)。胜莲华佛在南传佛教所称之28尊佛中排行第13位,释尊排行第28位。释尊有许多出家弟子,他们都在胜莲华佛时曾经发愿、并获授记会在释尊成佛时期出家的。 6.八关斋戒:又称斋日八戒。英文与巴利文是(eightpreceptsonUposathadays)。 7.我归依佛:英文和巴利文是(IhaveconvictionintheBuddha,Buddha?sara?a?gacchāmi)。 8.我归依法:英文和巴利文是(IhaveconvictionintheDhamma,Dhamma?sara?a?gacchāmi)。 9.我归依僧:英文和巴利文是haveconvictionintheSa?ghā,Sa?ghā?sara?a?gacchāmi)(I。 第32章老妇被不孝子媳们遗弃(开示) 1.胜莲华佛:参考《字词集注》第31章之5。 第33章离开故乡的望杜志(开示) 1.瑞德宫大金塔:英文是(ShwedagonPagoda)。亦称雪德宫大金塔、或仰光大金寺(Shwe是金的意思,Dagon是仰光的旧称),官方则称之为:(ShwedagonZediDaw),是一座位于缅甸仰光的佛塔。缅甸人把大金塔视为自己的骄傲。据说其高度为98米(公尺),塔顶及外观是用66吨纯金建造而成,全塔镶满钻石及各色珠宝多达7千颗,并有约68座小塔围拥着大塔而形成金色塔林。再加上它是位于皇家园林西的圣山Singuttara之上,所以这座塔也就在仰光市天际线中独占鳌头了。它是缅甸中最神圣的佛塔,因为它供奉了四位佛陀的遗物:(1)拘留孙佛(KakusandhaBuddha)的手杖,(2)拘那含牟尼佛(KonāgamanaBuddha)的净水器,(3)迦叶佛(KassapaBuddha)的袍子及(4)释迦牟尼佛(乔答摩佛,GotamaBuddha)的八根头发。 2.瑞山陀塔:英文是(ShwesandawPagoda)。瑞山陀塔被称为瞭望之塔。位于蒲甘平原中心靠南,是一座高50米、有五级台阶的幽雅白色金字塔式佛塔,附近有许多名塔环列四周。是蒲甘平原的四大金塔之一,在两个八角形的底座下藏有佛发舍利,因此受到膜拜。它虽然不是蒲甘最高佛塔,却是欣赏日出日落绝佳之地。塔顶有一度视野的露台,从那里向西望去,可说毫无障碍,将蒲甘平原上万的佛塔夕照尽收眼底,非常壮观。ShwesandawPagoda由阿奴律陀王(KingAnawrahta)所建,Shwesandaw的意思是「金色神圣的发舍利」,以供奉珍藏在塔内由庇古王进贡的佛发舍利为塔名;也有说是阿奴律陀王为取上座部佛教的经典发兵攻下Thaton国凯旋归国后所建。 第34章提篮式的思心所(Poke-maCetanā)(开示) 1.三个阶段的思:巴利文和英文是(cetanā,volition)。思有意欲、意图、思想或意志等意 思,是遍行心所之一。佛说:「思即业」,思令心造作,为身语意三业之原动力。 南传佛教认为思有三个阶段: (1)前思(前行思,Pubba-cetanā):作身口意业(执行企图)前,内心的考虑、思惟与意欲。 (2)现思(现行思,Mu?ca-cetanā):作身口意业(执行企图)时,内心的思想。相当于《俱舍论》所载之「作事思」。 (3)后思(后行思,Apara-cetanā):作身口意业(执行企图)后的任何时候,内心对所作之业的回忆、反省与思想等。 (可参考北传《俱舍论》所载之「思惟思」(预先思惟所应作之事)与「作事思」之两种思业,与已发动身、语二业后所称之「思已业」)。 第35章善与不善(开示) 1.四恶趣:恶趣的巴利文是(Apāya)。四恶趣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 第36章宣隆大师所传授的禅修方法 1.外六贼与内六贼:(1)「外六贼」是指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六境),因为」六尘以眼等六根为媒,能导致烦恼,劫夺一切善法,故以贼譬之。(2)「内六贼」是指「六根之爱喜」,即六根缘可意之六尘所生起之爱欲。如《杂阿含经》卷四十三所载:「士夫!内有六贼,随逐伺汝,得便当杀(中略)六内贼者,譬六爱喜。」 2.《南传法句经》第句:「在杀掉母亲(喻爱欲)、父亲(喻我慢)、两位剎帝力王(喻常见与断见)、摧毁其国家(喻六根与六尘)及众臣(喻喜贪或执取)之后,婆罗门(喻漏尽者阿罗汉)便可完全解脱苦恼了。」很明显,宣隆大师是根据此句来作上述开示的。 3.原先的禅修对象:指空气与鼻孔末端的当下触觉。 4.想法/想蕴: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8。 5.有见与无见:英文是(thewrongviewsofeternalismandannihilation)。是五种恶见中之边见(边执见)。固执人死之后仍是为人,猪马等死后仍是为猪马,叫做常见或有见;固执人死之后为断灭,没有后世,叫做断见或无见。此执断执常的见解,都执于一边,不合中道,故名边见。五种恶见是指: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 6.七清净:载于《清净道论》之中。七清净是指:(1)戒清净(SilaVisuddhi),(2)心清净(CittaVisuddhi),(3)见清净(DitthiVisuddhi),(4)除疑清净(度疑清净)(Kankha-vitaranaVisuddhi),(5)见道非道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Maggamagga-nanadassanaVisuddhi),(6)见道知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Patipada-nanadassanaVisuddhi),(7)见知见清净(智见清净)(NanadassanaVisuddhi)等。在此章内,宣隆大师虽未有提及后三个清净,实已用自己的方式,运用内观智等的术语来解说了。可参考《字词集注》第14章之1。 7.当禅修者能对感觉由概念上的知识转为如实的知识:内观禅修者在留意观察感觉时,初期只能留意觉察到感觉的概念,例如:知道是膝部、踝部、腿部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当禅修进步至可以令专注的心进入感觉、或全心全意地把捉到感觉时,行者只会如实地知道那个感觉现象,自身意识完全消失;那就是对感觉之如实知的内观智(InsightKnowledge)了。此如实知的内观智是一种非概念性的知识。 8.内观智(Vipassanā?ā?a):又简称「观智」,有十六阶内观智与十阶内观智之说。可进一步参考《字词集注》第12章之3的「十观智」与第17章之2的「十六观智」。 9.十种内观智的危害(Vipassanupakkilesā):参考《字词集注》第14章之2。 第37章云雀的故事(开示) 1.本章内容可参考:北传《杂阿含经》卷24第经与卷12第经。 第38章五怨敌(开示) 1.它们暗中给人无限的伤害:「它们」是指五根,喻五根与五尘接触时,会生起对感受的贪或瞋,盲目的世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作出恶业,暗中为自己带来无限的苦恼与恶报。 第39章生死轮回的流转与它的止息(开示) 1.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你飘浮于生死之流:意思在第24章此标题下的段落已作了很好的解释。英译本的原文是:Truthisrevealedinapainfulwayonly.Iftheyogīyieldstotheeasyway,heisliabletodriftalonginSa?sarā.(另一译法:真谛只能透过(体验)苦受的(修行)方式被揭示,修行者(yogī)若转向轻易(安逸舒适)的(修行)方式,他只会继续飘浮于生死之流。)亦可参考SayadawSunLunShinVinaya在其“TheYogiandVipassana”一文近尾的相关英文:“Theun 2.切断诸有之欲:英文是(cutoffthe“desiretobe”)。指不再想望或爱取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即不再渴爱:(1)欲有,即欲界的生死;(2)色有,即色界的生死;(3)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又可解作不再渴爱:(1)本有、当有、中有等三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3.如实知:巴利文是(Yathābhūta?ā?a),英文是(Seeingthingsastheytrulyare,Realizationofthetruthasitis)。对实相能如实了知的智慧。例如:体证五蕴之苦、无常、非我等。 4.想法/想蕴: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8。 第40章意大利比丘卢简拿打法师的到访 1.中部:巴利文与英文是(MajjhimaDesa,MiddleRegion),即二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 2.悉达多王子(PrinceSiddhatthaKumāra):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俗家身份,是二千五百多年前,在印度北部一个名叫迦毗罗卫国(Kapilavatthu)的王子。父王是净饭王(KingSuddhodana),母后是摩耶夫人(QueenMahaMaya)。 3.《转*轮经》:巴利文是(DhammacakkapavattanaSuttana),即南传相应部第56.11经(SN.56.11)。这是佛陀的第一次说法(第一部佛经),里面包含四圣谛的主要内容。当时的听众是五位曾与佛陀一起修苦行的朋友。佛陀开示完毕后,第一位开悟的朋友是憍陈如(Konda??a),于是,由那时起佛教便出现了第一位僧团的圣者。 第41章应护法恳求为仰光波托的新寺院举行结界仪式 1.波托宣隆古创寺:英文是(Bauk-htawSunlunGuKyaungMonastery)。 2.古列芙路:英文是(GoodliffRoad),现改称沙也山路(SayaSanRoad)。 3.沙道爵士先生:英文是(ThadoThiriThudhammaSirUThwin)。 4.缅甸联邦航空公司(U.B.A):英文是(UnionofBurmaAirways)。 5.禅修中心寺院:英文是(SāsanaYeik-tharMonastery),现在的流行名称是马哈希禅修中心(MahāsiMeditationCentre)。 第42章宣隆大师的圆寂(般涅槃) 1.至今都没有将他的遗体火化,也没有施以防腐处理:此段是根据华那大师(SayadawUWara)的指示,为了更正英译本误用了(embalmed)一字而加入的。 2.舍利塔的授职典礼在年3月6日举行,那天刚巧是宣隆大师的生日:此是宣隆大师缅甸历的生日日期,请勿因此误会,以为宣隆大师的生日是公历每年的3月6日,请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5。 3.止观禅修法:巴利文是(Samathā-VipassanāBhavanā)英文是,(ThepracticeofConcentrationandInsight)。可进一步参考《字词集注》第11章之1。 第43章轮回安息塔的建筑 1.轮回安息塔:缅甸文是(Than-Tha-Yar-AyePagoda)英文是。(ThePagodaofSa?sarāPeace)。 2.现在之住劫(presentKappaoraeon):指称为「贤劫」的现在之住劫。可参阅《字词集注》第5章之1。 3.缘起:巴利文是(Pa?iccasamuppāda),英文是(DependentArisingorOrigination)。在这里是指生命流转的十二缘起(古译十二因缘)。 4.稳固的定力(SteadfastConcentration):指「近行定(近分定)」或初禅至四禅之「安止定(根本定)」定境。 5.想法/想蕴:参考《字词集注》第5章之8。 6.整个段落,是根据书内有关的前文、与华那大师澄清英译本的意思后修正出来的。 第44章卢简拿打法师在敏建镇的一次说法摘录 1.卢简拿打法师(Ven.ULokanātha)是意大利人,在第40章中有提及他前来拜访宣隆大师。 第45章两位比丘朋友的故事(开示) 1.佛法知识(Gantha-dhura):指教说之教(Pariyattisāsanā)。 2.实践内观禅修(Vipassanā-dhura):指行道之教(Pa?ipattisāsanā)。 3.四无碍智:巴利文是(Pa?isambhidā)又名四无碍解,或四无碍辩,英译为(4kindsofdiscriminativeknowledge)。即: (1)法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meaning):是通达诸法名字背后之意义,分别无滞。 (2)义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thelaw):是了知一切法之理,通达无碍。 (3)词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language):是通晓语文、语意及文法等,能随意演说。 (4)乐说无碍智(discriminativeknowledgeofready-witorperspicuity):能条理分明地以前三智为众生乐说或辩解法义,圆融无滞。 4.禅那(Jhāna):参考《字词集注》第8章之1、3、4、5、6。 第46章宣隆大师有关内观禅的重要教导 1.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我们飘浮于生死之流:参考《字词集注》第24章之2。宣隆大师传:宣隆大师法语 1.当空气接触鼻孔末端或上唇时,你将会觉察到它。要专注于这个觉察。 2.要奋力、严密地专注于对触觉的觉察。 3.如果感觉是弱的,应当知道这弱的事实;如果感觉是强的,亦应如其实在地知道。 4.要是困倦了,不要松懈休息;有痕痒时,不可搔抓;即使抽筋,也不要动。 5.苦受确是致道的法则,乐受会令我们飘浮于生死之流。 赞赏 长按白殿疯用什么药才能好北京白癜风治疗要花多少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