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又一次踏上四川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时候,躁动的心竟然平静了下来。蓝色暴雨预警,没能动摇我对色达的向往。一年四季,一天昼夜,日升月落,风霜雨雪,风景迥异,自在心中。遑论色达之行,更多的是想去感受那信仰的力量究竟有多强大。大巴成都出发,经汶川理县,越海拔米的鹧鸪山,似曾相识的羌寨藏寨,米亚罗风光,如过眼浮云。七小时的行程,夜抵阿坝首府马尔康。朦胧的月光,披着光晕,照耀着嘉绒锅庄小城,嘉绒食街上人流熙熙,牛杂汤散发着诱人的浓香。从小河滩上发展起来的马尔康已是一个微雕的现代都市了。马尔康与色达由国道相连,距离公里。从色达、壤塘流来的卓斯甲河,与从马尔康流来的梭磨河,在途经的白湾镇汇聚后流向丹巴,便称大渡河了。也就从白湾开始,国道就在卓斯甲河河谷中穿行了。雨季的卓斯甲河黄流汹涌,改造中的国道破损不堪。暴雨,洪水,坠石,塌方,15个小时的舟车劳顿,如西天取经般的艰辛,意志几近崩溃的边缘。无法洗漱,刺鼻的公厕,没人还有精力再顾及洛若山脚下的小旅店的简陋了。想起马尔康饭店,那里真的是天堂了。一夜的大雨,在清晨停止了喧哗,洛若的群山飘浮在晨雾里。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牌楼矗立在喇荣沟沟口,顺沟上行,晨雾之中,数千间绛红色的木屋,透过幽蓝,映入眼帘。--它就是藏于四川甘孜色达县东南18公里的喇荣沟中的五明佛学院。一九八○年,法王晋美彭措在海拔米的喇荣沟创建佛学院,一九八七年,十世班禅大师批准学院正式成立,并赐“喇荣五明佛学院”之匾牌。 学院的课程设置分显教、密教和共同文化三大部分。“五明”是佛学中的一个专有名词,指:一、声明,是对语言文字的明了;二、工巧明,是懂得工艺、技术、历算等;三、医方明,即是掌握医术;四、因明,是指学会逻辑、论理等;五、内明,就是修行佛教三藏十二部的根本意理。课程一般设为6年和13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佛学院已过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随着名声鹊起,求学礼佛的人们趋之若鹜,为了心中的信仰,抛家舍业,艰难跋涉,来到这虽称金马的荒凉极地,忍受极为简陋的生活条件,过着苦行僧式的清苦生活,期盼禅修圆满。在重重的群山环绕之中,沟里的僧舍,以佛学院的大经堂为中心,密密麻麻搭满了四面的山坡,不计其数的绛红色小木屋,延绵数里,一眼望不到头。如同一把徐徐展开的喜庆折扇,将绛红色布满了整个山坡,艳丽夺目。辉煌的坛城,金色的经堂,矗立其间,红黄相映,蔚为壮观。无论近观还是远望,都给人视觉上以强烈的冲击。这些小木屋里生活的是来此修行与学习的僧众,他们出钱购买木屋,在此长修。没有房子的僧众则几人合租或者住在自己亲人处。小木屋都极简陋,墙壁用粗糙的木板钉成,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缝隙里填着泥巴。有的窗上没有玻璃,靠几层塑料纸遮挡着风雨,木屋的空间很小,仅能打坐与睡觉。屋与屋之间,比肩而立,只有狭窄的小路相连。从进佛学院大门开始,山脚下的房子是在家居士的住所,以学院志愿者商店为分界点,往西是觉姆居住区,往东是阿克(男僧人)居住区,离经殿近一些的方,大多是仁波切与堪布居住的地方。学院分男众区和女众区,出家人严禁到异性居住区域活动。所有的房屋里都没有自来水,所以僧众的生活用水,都需自己到佛学院里一处叫“龙泉水”的地方取用。在佛学院里,随时都可以看到背着、提着各色塑料水桶来此取水的阿克或觉姆。 在五明佛学院的西北角,大幻化网坛城高耸入云。坛城,其梵文名称为“曼荼罗”,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祭供活动的道场。“曼荼罗”建筑中的每一细部都寓有一定的密宗含义。底部多为车轮形,象征圆满之意。作为佛教中诸佛菩萨圆满清净住处,在这里磕头修法,自然功德倍增,清净无量劫的业障。大幻化网坛城共有三层,一般信众都在一二层进行转绕。转绕坛城分作三种品类:上等者,转绕一万圈以上;中等者转绕一千圈以上,下等者,转绕一百圈以上。依此品类,分别获得上中下三种功德。这座坛城不仅拥有众多法物,而且在坛城墙壁里面伏藏着法王晋美彭措往昔所收藏的珍贵伏藏佛像和古印度佛像一百尊,及各种宝器,活佛的舍利等圣物,在藏民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前来绕坛行走的信众络绎不绝,口中喃喃诵经不停,磕长头的比比皆是。并且还有藏民背着亲人遗体前来绕坛,为逝者祈福。那种虔诚至极的场景,令人唏嘘,感动不已。坛城往西,沿一条土路逶迤而上,可以到达喇荣沟西南的一个山头。站在山头高点,喇荣沟的景致尽收眼底。在俯视的视界里,看似杂乱无章的建筑,竟极具形态。在这里可以看到,佛学院整个建筑群清晰地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宛如一支展翅的鹫鹰。居于喇荣沟最高山峰上的“坛城”,为鹫鹰的头部,山腰上的喇嘛经堂和觉姆经堂,如同鹰爪,漫山遍野的木屋,状如鹫鹰展开的身躯。这支鹫鹰高昂着头,像空行母一般盘旋在佛国,随时准备度化苍生。依山而建的木屋,低矮而简陋,采用的是土木结构,木屋的平顶上铺着泥土,抵御严寒,相对于坛城的富丽堂皇,这些木屋实在不堪比拟。但是,连片的木屋就有了气势,那浩大的绛红色成为佛国的主色调,让金顶的灿烂辉煌成为点缀。当万丈霞光照射在那片绛红上时,如佛陀的光辉恩泽人世。放生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也不知道是何许人的转世,竟有这样的福分;山间的小径闪过觉姆匆匆的身影,飘忽而轻盈,宛如得到上师的开示。在这样一个清净福地处,在晨光中,显现出一座精致的建筑,四方形的土台上,构筑着一个二层的小楼,琉璃屋顶上树着尖顶,一个小楼梯从土台联通到二楼的回廊。回廊上供奉着鲜花,土台外张挂的经幡在风中猎猎翻飞。这就是上师闭关的地方----那时候,山坡上便会聚集上千的僧众,用六字真言咒语,将他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送往天庭。喇嘛经堂是一幢长方形建筑物,楼顶矗立着一个金色的鹫鹰图腾。楼高四层,朱红立柱,占地数千平方。 在五明佛学院的西北角,大幻化网坛城高耸入云。坛城,其梵文名称为“曼荼罗”,是按佛教密宗仪规进行祭供活动的道场。“曼荼罗”建筑中的每一细部都寓有一定的密宗含义。底部多为车轮形,象征圆满之意。作为佛教中诸佛菩萨圆满清净住处,在这里磕头修法,自然功德倍增,清净无量劫的业障。大幻化网坛城共有三层,一般信众都在一二层进行转绕。转绕坛城分作三种品类:上等者,转绕一万圈以上;中等者转绕一千圈以上,下等者,转绕一百圈以上。依此品类,分别获得上中下三种功德。这座坛城不仅拥有众多法物,而且在坛城墙壁里面伏藏着法王晋美彭措往昔所收藏的珍贵伏藏佛像和古印度佛像一百尊,及各种宝器,活佛的舍利等圣物,在藏民的心目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前来绕坛行走的信众络绎不绝,口中喃喃诵经不停,磕长头的比比皆是。并且还有藏民背着亲人遗体前来绕坛,为逝者祈福。那种虔诚至极的场景,令人唏嘘,感动不已。坛城往西,沿一条土路逶迤而上,可以到达喇荣沟西南的一个山头。站在山头高点,喇荣沟的景致尽收眼底。在俯视的视界里,看似杂乱无章的建筑,竟极具形态。在这里可以看到,佛学院整个建筑群清晰地分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宛如一支展翅的鹫鹰。居于喇荣沟最高山峰上的“坛城”,为鹫鹰的头部,山腰上的喇嘛经堂和觉姆经堂,如同鹰爪,漫山遍野的木屋,状如鹫鹰展开的身躯。这支鹫鹰高昂着头,像空行母一般盘旋在佛国,随时准备度化苍生。依山而建的木屋,低矮而简陋,采用的是土木结构,木屋的平顶上铺着泥土,抵御严寒,相对于坛城的富丽堂皇,这些木屋实在不堪比拟。但是,连片的木屋就有了气势,那浩大的绛红色成为佛国的主色调,让金顶的灿烂辉煌成为点缀。当万丈霞光照射在那片绛红上时,如佛陀的光辉恩泽人世。放生的牛羊在山坡上悠闲地啃食着青草,也不知道是何许人的转世,竟有这样的福分;山间的小径闪过觉姆匆匆的身影,飘忽而轻盈,宛如得到上师的开示。在这样一个清净福地处,在晨光中,显现出一座精致的建筑,四方形的土台上,构筑着一个二层的小楼,琉璃屋顶上树着尖顶,一个小楼梯从土台联通到二楼的回廊。回廊上供奉着鲜花,土台外张挂的经幡在风中猎猎翻飞。这就是上师闭关的地方----那时候,山坡上便会聚集上千的僧众,用六字真言咒语,将他们的美好心愿和祝福,送往天庭。喇嘛经堂是一幢长方形建筑物,楼顶矗立着一个金色的鹫鹰图腾。楼高四层,朱红立柱,占地数千平方。在经堂的二三层,悬挂着法王晋美彭措的照片,供奉着鲜花,水果。四周为长廊,长廊靠里边是一间间房间,是喇嘛听堪布讲课的地方。楼层间间或绘有红黄白三色图案,整体色彩热烈而庄重。一楼长廊中间,是一个长方形场地,铺着蓝底白花的地毯,是喇嘛们听经说法的地方。听经的喇嘛们手里都捧着一个竹木制的狭长经匣,里面放着狭长条的经文。这些藏语经文都是手工印制出来的。每天傍晚,大经堂里便人声鼎沸,犹如闹市,喇嘛们汇集到这里,参加每天例行的辩经法会。喇嘛们一簇簇地自由辩论,谁都可以发言,谁都可以驳斥对方,有的喇嘛一边说一边以掌相击,啪啪作响,气氛十分活跃。辩经是藏传佛教的一大优良传统,它能遣除疑难,理清思路,巩固所学的內容,还能锻炼表达能力,为今后修行、弘法打下扎实的基础,所谓“听十遍不如辩一遍”即是此理。 觉姆经堂是佛学院里恢弘的建筑了,金色的屋顶,熠熠生辉。朱红的墙体镶嵌着白色边框的窗户,格外醒目。室内的梁柱上绘着色彩鲜丽的宗教图案,墙上和立柱上披挂着红、黄、紫色的布幔,还贴挂着手绘佛像。每天上午八点至十点,是佛学院上大课的时间。觉姆(藏地称藏族尼姑为觉姆)集中在可容几千人的觉姆经院上课。藏族僧众们上课要求特别严格,在第二天上课时不但要背出头一天的颂辞,而且还要完整地复述出其主要内容。所以十点过后,许多觉姆仍然在不同的角落复习、吟诵、辩经。饮食对大多数喇嘛和觉姆来说,通常是一团糌粑,或几个馒头几块饼,加一碗茶。佛学院设有食堂与商店,所有的商品食品价格低廉,如凉面5块,大饼1块,矿泉水2块,佛学院严控物价,保障学员生活所需。藏传佛教注重在修证上下功夫。佛学院更多的是让学员们自学自修、自证自悟。学员们抓紧一切时间,认真修持,以求早日证悟。因此,无论在木屋里,还是在学员身上,都看不到一件多余的物件,简单,更能使人摒除杂念,摆脱束缚,专注于学业。经书,佛珠,嘛呢轮,就是护身符,终日伴随着他们。偌大的一所佛学院,很少有人在学院里闲逛。只有在上课的时分,无数绛红色的小点,从木屋里出来,将屋与屋之间的空隙填满,汇聚成纵横交错的粗粗的红线,如长蛇般地向经堂会集,经堂的金塔,如同飘浮在绛红色的云海上。当我看到这震撼的一幕,心都仿佛被那片绛红色融化了。那么多当代人弃现代物质享受于不顾,跑到这几乎是与世隔绝的高原山坳里来修学佛法。这其中究竟有多大的诱惑呢?这又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净土啊!五明佛学院是由藏传佛教红教宁玛派所创立,作为藏传佛教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教派,宁玛派佛法的理论与实践,以广博而言,从初发心到证虹身成佛,灿然完备;修持上注重实修,精简直接,直击心要,以瑜珈士即生取证为主。宁玛派的超胜证悟法门是“大圆满”,有祖师说:“大圆满法为心印、表征、口耳三种传承祖师之心要,空行母之心血,九乘中之最上乘者为净恶业之水,铲除罪障之刀,谁得此法皆起满足之心,如得摩宝”,“大圆满乃自性当体流露,立地了悟,是最高超速成圆满的法门,一切如来所说法,无不流入大圆满海中,有如登高山顶远眺十方,得此法其他九乘教法都能了然”。大圆满法历史悠久,于唐代传入西藏,历经灭佛劫难,其心髓又由掘藏师从岩洞中掘出。18世纪,在龙钦巴尊者的加持下,晋美林巴尊者打开了《龙钦宁提》的意伏藏,从此《龙钦宁提》成为最受欢迎的宁提法本,在藏地得到广泛传播。大圆满法囊括了佛陀所说的所有教言,而宁提更是大圆满的精髓,是最便捷、最彻底的成佛之法。宁提分彻却和妥噶两大主修法门,彻却在顿悟中成佛,使心获得解脱;妥噶则使身化虹光,成就不死虹身。慈诚罗珠堪布对“圆满”作了这样的阐释;圆满就是完美无缺,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使自己或他人身体更健康、内心更愉悦,也就是让身心和谐圆满,没有一丝缺憾,而成佛实际上就是我们身心和谐圆满的最高状态。藏密“大圆满法”是一个即身成佛的方便法门,能够指导我们通向身心和谐的圆满。它认为,生死涅槃、身心解脱的一切法全部具足于每个人本有的心性之中,所以称为“圆满”。而证悟此众生本有的心性即可成佛,获得真正的身心解脱,这是成佛最为便捷的途径,所以称为“大圆满”。获得圆满、身心和谐的途径,并不在于我们对权力、金钱的追求,而在于对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探索。当今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物质极大丰富,很多人却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信仰,伦理道德的底线越来越低,甚至沦丧到没有底线的地步。心灵在痛苦中煎熬的人们,转而求助古老的佛学。在探索中,发现佛学的精义,能解脱心灵的枷锁,获得圆满的人生。五明佛学院的横空出世,正迎合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如抗战时的延安,色达---川西高原上的一块净土,聚集了无数追求信仰的人们,成了佛的国度,精神的乐园。这里的蓝天白云,牛羊草木,喃喃经声,和那片绛红,无不勾起人们心中的向往,唤醒迷失的心。 当我要告别色达的时候,无数的觉姆从大门像潮水般涌入,盘坐在经堂大厅里,经堂顿时成了绛红色的世界。她们捧着经书,在堪布的引领下,齐声念诵,无数人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巨大雄浑的海潮声,撞击着我的耳膜,更撞击着我的灵魂,展现着人类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一种庄严神圣油然而起,将我揉粹在这片绛红里。 站在白色的佛塔前,仰望色达,蓝色的天空,从白云中在透出几片,如同我开窍的灵魂。澄澈空明,占据了整个身心。有种很奇特的感觉,是迟来的感悟?或是久违的感动?在广袤的苍穹之下,在这一片至纯至净的佛国天堂里,古老的宁玛红教传承着藏传佛学的博大精深和济世情怀。随风飘扬的经幡,冲击着人们的心灵,向人们昭示:佛教作为一种教人积极向上,追求完美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拥有一颗惜福的心,我们才会对生活多一分知足,少一分抱怨,才会活出生活的多滋味,坦然面对明天。 赞赏 长按如何正确去治疗白癜风早期白癜风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