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巍巍宝塔传神韵金塔县名由此来 在金塔县城东南2.5公里的塔院寺内,静静耸立着一座古塔。它高五丈、围七丈,塔身为土木结构,外表用纸筋、白灰等物粉饰,整座古塔上锐下圆,金墨铜顶,形似一个宝瓶,更像一个“金”字。 这种独特的风姿和别致的造型,使得这座饱经沧桑的古塔,展现出了一种异域情调,更充满了一种神奇的魅力。 因为塔的外表是用纸筋裱糊而成的,所以初建时把这座塔叫做“筋塔”,后人根据谐音,称为“金塔”。塔与寺合称“金塔寺”或“塔院寺”。塔势雄伟,寺庙壮观,构成一幅神奇迷人的画境。明朝诗人戴弁曾为此塔题诗,诗云: “不省何年缔构功,一峰突兀白云中。 高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地势雄。 风送铃声来碧落,雨收虹影入晴空。 何当平地丹梯上,尽日徘徊兴莫穷”。 诗中对古塔的高大、雄伟、秀丽、神秘做了准确生动的描述。明清时期,被称为金塔凌虚,成为肃州八景之一,民国时又将它列为金塔第一景,金塔县县名由此而来。因此,金塔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塔命名的县。 “金塔”是密檐式佛塔的代表,这种塔的造型特点,是在高大的方形基座上,建圆形覆钵形的塔身,上面安装塔刹。自元代以后,喇嘛教建塔常采用这种形式,所以称为喇嘛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等省区。 初创年代待考证六次维修得保存 关于“金塔”初建的确切年代,现存史料没有明确记载。民间有此塔建于唐代或东晋十六国时期的传说,但未见史料记载,有待考证。据《重修金塔县志·年手抄本校注》收录的《重修塔院寺序》记载: “如我金塔寺之有塔,不知妨于何代,然塔以筋砌始名曰‘筋塔’。明万历二十年设堡,其地立官分土,因名其堡曰‘金塔寺堡’,是堡因塔而名也。”这是现有史料中关于“金塔”的最早记载。这说明,在明万历二十年(公元年)时“金塔”已存在。据此可证明,“金塔”的始建年代,最迟也在明代。 那么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金塔”到底建于何时?当时,为什么要建造这样一座佛塔呢? 东晋十六国时,金塔地方一度属北凉国管辖,北凉沮渠蒙逊重视佛教,第一次将佛教文化引入政权。并大肆建筑寺庙佛塔,河西地区寺庙遍布,佛塔林立。尤其是北凉王子沮渠牧健在继任王位前于金塔王子庄一带驻牧,佛教已很盛行。“金塔”很有可能就创建于这一时期。 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一带战乱频繁,河西走廊一带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五个割据政权。公元年,匈奴族的沮渠蒙逊占领了姑藏(即凉州),统一了河西走廊,自称为“河西王”,使北凉国发展到了极盛。沮渠蒙逊本人是很相信佛法的,也怀有弘扬佛教的远大志向。为了使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尽快消除因多年战争引起的民族仇恨,恢复平静安闲的生活,他利用佛教的力量,不但在国内修建了华丽壮观的佛寺,还特意邀请了很多中外著名高僧前来凉州翻译佛经,使凉州成为了当时全国的译经中心之一,河西佛教的重要基地。而在远离河西走廊中心的金塔,当时这里有威鲁堡(王子庄),所建立的这座佛塔和寺院,也就是那个时期为了政治需要平地而起的。 尘世沧桑、时事无常,在边塞的风云变幻和历史更替中,塔院寺也前后经历过历代无数次的劫难。 公元年,强大的北凉政权仅仅存在了不到四十年,就被北魏的鲜卑人给消灭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tàbátāo)大力提倡“文教”,他认为让“虚诞不经”的“胡人”的佛教广为流传,只会招致“礼义大坏”、“天常大乱”、“王法废而不行”的恶果。同时,由于不负担赋税,徭役的僧侣人数膨胀,就会大大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寺、塔、经、像的增多,是社会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这与拓跋焘大力提倡发展生产、节约开支,增加物质财富,保证军国费用的方针政策相抵触。太延四年,太平真君五年和七年,拓跋焘先后三次下诏打击佛教,要全国各地碎佛像、焚佛经、诛杀僧侣。由于金塔寺位置偏僻,虽然躲过了当时北魏太武帝的灭佛之灾,但这座寺院在戈壁边缘慢慢地被沉寂孤立,直至在纷纭乱世中衰败了。 据史料记载,由于兵慌战乱,加之年久失修,到了明末清初的时候,金塔已破败不堪,上部已倒塌,但是它的塔基还存在。后来,就在原来的塔基上建起了现在的塔身。 据民间传说,自金塔寺被毁后,边塞不安,天时不顺,十年九旱,民不聊生。但金塔一带却时常出现“霞光缥缈塔影显、鱼鼓声声寺院重”的海市蜃楼景象。 据《金塔县志》记载,清康熙年间,驻扎金塔的游击将军孙一贵,于康熙42年(公元年)修建完成了金塔寺,并在原基重建了“金塔”,塔为土质铜顶,塔围七丈,高五丈,塔顶高五尺,围约一丈二尺。毁建兴衰、几多反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乾隆、道光及民国时期,“金塔”曾有四次大的修葺,才使宝塔得以保存。 改革开放以来,金塔大地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历史变化,塔院寺也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年,在金塔县干部群众和各界人士的建议下,金塔县十届二次人代会做出了维修古塔的议案。年4月,“金塔”维修工作正式展开,由于塔身受损严重,维修时,施工人员只能先搭架将脱落的外表皮全部铲除,在清理到覆钵体上端,与塔顶接触部位时,施工人员发现了历次维修的四层灰层,每层3到4厘米。清理到第五层时,意外的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十三天,从中采集到两尊彩塑释迦牟尼佛像,这一发现让文化部门非常惊喜,立即邀请省博物馆专家进行了现场查看和鉴定。 根据实地查看,专家认为第五层为明代建筑。据此考证,现存塔身始建于明代。当清理到金顶时,发现了多卷经书,其中一卷经书中夹有释迦牟尼彩画像2张,并发现里面存有记录历次维修的四块木匾。这一发现,正好与十三天发现的四层灰层相印证。 维修时,从须弥座到覆钵体按清制复原,十三天按明制复原。为了保证修旧如旧,复原的泥用古方法加工,即用三合土加糯米粥、棉花混合,增加了泥的粘合度和强度,防止开裂。金顶上的木头因虫蚀严重,用猪血腻子刮了两遍。然后整个塔身用红土粉刷,并喷了一层保护剂,恢复了塔的旧貌。在维修前,塔顶已丢失,现塔顶是维修时用纯铜加工而成的。佛头瓦当按当时的原样复制。至此,“金塔”奇观重现。 进入二十一世纪,历经多年风吹日晒雨淋的“金塔”,塔体表面又出现了裂缝和脱落,又因附近水渠和农田灌溉渗漏,塔基倾倒,塔身倾斜。年,金塔县博物馆从省文物局争取资金30万元,对“金塔”又一次进行了加固维修,对塔体表面裂缝进行了填充和粉饰;校正了宝顶;用仿古青砖砌筑了塔基四周围墙,夯实加固了塔基;在塔基四周围筑了青石围栏。使这一名胜古迹百世永存。 设计建造匠心具寓意深刻令人奇 洋洋华夏是一个“名塔林立”的古老国度。有古色古香的木塔,有历经风雨的砖塔、有千凿万刻的石塔,而“金塔”却完全是以土为材料建筑而成。那么,建造者当时为什么要选择用土建塔?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这样一座雄伟壮观的佛塔又是怎样建造而成的呢? 金塔这个地方雨水偏少、天气干旱,用土比较经济,而且还有特色,所以从这个方面考虑,当时建造者建土塔是有根据的。但建这种土塔,用土夯是无法达到高大挺拔的要求的。相传,当时就用土坯一层一层的垒,在塔周围堆一层土、建一层塔,再用人背羊驮的办法把土坯和泥巴运送上去。因此,在金塔民间有“一人一帽子土”、“一只羊驮一块土坯”的传闻。 整体洁白,外形粗犷壮美,充满了异国情调的金塔,其设计也颇具匠心,可以说是一组数字的巧妙搭配。其塔围7丈,高5丈,塔顶高5尺,围1丈2尺。相传塔围7丈,意示每年7个大月份,高5丈意示每年5个小月份,刚好占卜了一年。另外12生肖中盘龙意示5个,卧虎意示7个。塔顶高5尺,围1丈2尺意示“我”占“十二生肖”,是塔基的补释。整个塔体呈现出汉字“金”的造型,寓意着“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五行相生。也许,这才是金塔名称的真正由来。 相传,金塔下部还有神秘的地宫,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龙宫”。民间有“金塔龙宫”,东通黑河,与张掖大佛寺相连;西到敦煌,与月牙泉相通的说法。但是,从这一带土质松软潮湿的特征来看,金塔不可能有地宫,如果有也早已坍塌。从后来在塔刹上发现的“佛经”、“佛像”来看,更加确定了这一推断,因为塔刹藏宝比地宫更安全,没有潮湿发霉之虑。当然,“金塔龙宫”只能是留给后人们的一个难解之谜。 塔寺合一气势宏历史悠久美名传 塔和寺是密不可分的,早期的寺院更是以塔为主,以寺为辅,相互映衬,融为一体。这种以塔为主的寺塔布局直接来源于印度寺塔建筑,自汉、晋、南北朝,迄于隋唐初期,大体因循未改。所以自古就有“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塔”的说法。 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驻扎金塔的游击将军孙一贵,多次梦到一座寺庙,气势恢宏,经声不绝于耳,于是他和老和尚性贵等人商议,募化捐钱,依照梦中所见绘图成册,于康熙42年(公元年)修建完成了金塔寺。 雍正十年(公元年),性贵的弟子可法,与信佛百姓捐钱捐物,又修建了前后殿,并增筑了钟楼和鼓楼,改称金塔寺为塔院寺。此后,又经过多次扩建维修,规模不断扩大,寺内殿宇层叠,松柏参天,暮鼓晨钟,香火日盛,吸引了各方的信徒。 然而,塔院寺的繁荣和辉煌并没有阻止再次被毁灭的悲剧。据《金塔县志》记载:清同治四年(公元年),战乱中庙宇被大火焚毁,只有宝塔完好无损。 光绪四年(公元年),当地一位叫陈豫纳的贡生,四方筹集钱物,督修塔院寺,仍建成了三楹大殿,供奉释迦佛,恢复了寺庙的原貌。毁建兴衰、几多反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及民国,塔院寺曾有5次大的修葺,殿宇、厢房、钟楼、鼓楼、山门、戏台错落有致,气势宏伟,规模之大、历史之久,令人惊叹。 因历代僧人仰慕而至,增新葺(qi)旧,营修不辍,广开戒筵,说法演教,金塔寺便成为河西一处著名的佛事活动胜地。 而“金塔”就座落在塔院寺大殿后院中间,是寺院的主建筑,塔的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套转图案设计巧妙,并有独特风格。塔顶有木质的8个角,每个角上吊着一个风铃,一刮大风塔角风铃声和寺院庙角风铃声汇合在一齐,声音清脆悦耳,好象一阙弹唱不尽的《边塞曲》。蜀人李士璋诗曰: 塔势巍然若建瓴,晴云一抹接遥青。 夕阳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撑注月瓶。 几度题名来雁字,何人写罢换鹅经。 萧间古寺行踪少,细听松风响铎铃。 年,时任金塔县县长的阎重义,为了引起众人保护古迹的意识,在寺院山门正中,署名悬了“金塔寺”红堂金字大匾一块。山门前百米远还有一个戏台,在清朝和民国初年农历三月十八、四月八,过庙会、唱大戏,这里热闹非凡。后来,由于金塔干旱缺水,老百姓盼水心切,又增修了龙王庙、文昌庙,盼望龙王多行水,请来文昌兴教育。 年,在“文革”中,这座饱经沧桑和磨难的千年古寺又一次遭受了惨痛的劫难,雄伟壮观的庙宇在这次浩劫中被全部拆毁,就连寺院内数棵参天的松柏和古榆也未能幸免于难。但不知为什么,只有这座古塔被保留了下来,它静静的矗立在一片废墟之中,好像在诉说着这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在此后的数十年中,由于风蚀雨淋,宝塔的表皮大部分脱落。金塔寺院曾经有过的兴盛与辉煌在这一时期,已经成为了一段凝重而厚实的历史。 年7月,金塔县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塔院寺,并收回塔前原先庙地28亩,仍做庙宇基地。经过短暂的十余年建设,新建寺院总面积达到了多亩10.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到6.4万平方米,建成了三圣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殿、山门、鼎台、僧舍、围墙、文化长廊等一大批活动设施和人文景观。古老的金塔,在寺院美景的烘托下显得典雅庄重而富有深幽之景,成为了一道颇具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 宝塔顶内藏珍宝出土文物价值高 年维修“金塔”时,从塔顶内采集到经书、佛像、维修宝塔牌等10多件文物。经专家鉴定,一级文物1件,二级文物4件,三级文物4件。这些珍贵文物全部保存在金塔县博物馆。 在塔顶内藏有多卷经书,这些经书的书写时间在明、清两代,为研究本县的佛教文化提供了实物证据。其中有一卷藏文经残卷,共90页,无装订。经书为蓝纸黄字,手写而成,据考为明代经卷,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部大乘妙法莲花经,共7册,保存较为完整。经卷用绸缎裱糊的纸匣盛装,蓝色书皮,黄色纸张,墨书手写而成,字迹娟秀,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被鉴定为国家二级文物;还有一卷清代的藏文经,墨笔手写而成,被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另有一卷大悲心陀罗尼经,明代木刻印本插图经卷。经卷图文并茂,经文深奥,是研究我国佛教发展的珍贵资料。卷内画有数千幅手持法器的菩萨、佛像,全都用白描手法绘制而成。他们动作各异,神态安详,逼真自然。其手法细腻舒展,虽为木刻印本,但其效果可与直接绘制的画面相媲美。展现了木刻印本技术的较高境界。实为国内遗留下此类不多经卷中之珍品。 此外,还出土有佛像画,国家二级文物,高8厘米,宽4.7厘米,彩绘释迦牟尼座像,结跏跌座。画面用工笔技法分别表现了两尊禅坐入定的菩萨像,其神态慈和安详,五心向上静坐修行,给人一种肃穆庄重的感染力。展示了佛教修行的一种至高境界。画像虽历经数百年之久,但其色彩鲜艳如新,线条流畅,为我们尽显了明代时期彩色绘画的精湛技艺,也说明了我们的祖先当时已具备了相当高的绘画技艺;绿琉璃塔顶,国家二级文物,质地为琉璃,绿色,高65厘米,宽46厘米,分为上下两部分,顶部呈心状,下部鼓腹形似坛子;彩塑佛像,国家三级文物,泥塑佛像,共2尊,通高分别为31厘米,28厘米。佛像面容丰圆,双眼微合下视,着通肩袈裟,跏趺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托一法器,右手自然下垂,表面施彩绘;维修宝塔牌,国家三级文物,共4块,是对每次维修情况的记载。 这些珍贵文物是塔院寺“金塔”几百年来兴衰历程的真实见证,在历代王朝的更替演进过程中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这又是宝塔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传说渊源长保护遗产功无量 塔院寺是金塔的名胜古迹之一,但遗憾的是没有把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古迹完整的保存下来。至今仍然有许多金塔初建和寺内及宝塔珍贵文物被盗、被抢的种种传说和历史记载。 关于金塔的初建,相传五胡十六国时期,临松人(甘肃张掖东南)沮渠蒙逊占据了河西走廊这一广阔地区。于天玺三年(公元年)自立为张掖公,后改称为凉王,设都张掖,建立了北凉政权。玄始十年(公元年)沮渠蒙逊西巡酒泉北过夹山,使他眼界大开。见此处土地辽阔,气候适宜,杂草丛生,薪林遍地,实为天然草场,放牧佳地。越往西北行,柴草越茂盛,大片胡杨林风光奇异,幽静清雅。这一切使他断然决定,让其子及部分胡人留驻此地,放牧性畜。一天牧健外出放牧,看见远处金光闪闪,脉气重重,牧健来到此处,只见那儿遍布小溪,流水潺潺,水清草茂,绿树成荫,优雅清静。牧健产生了在此建庙造塔的想法,从此一座寺院拔地而起,寺院正中宝塔巍然屹立。 今年73岁的孙进福老人,生活在紧挨着宝塔边的一个普通农庄里,祖辈好几代人平静的与这座宝塔为邻,同时也见证了宝塔经历的风云变化。他说:“这塔,原来据我的父亲说,传说是金顶,民国时金顶叫英国人盗掉了,以后又刻了个象牙佛,又叫敦煌人盗走了,然后就没办法做了个铜顶。也是不知道多少年代了,我也说不上,我父亲也说不上。” 老人家说的不一定准确,但他所提到的象牙佛,确实在金塔流传过。象牙佛在世界上只有两尊,是由同一根象牙分为两段雕琢而成的。象牙底部雕琢的一尊据说存放在国外。国内的这一尊是由象牙梢雕琢的。它最初是云游安西县榆林窟的喇嘛吴根栋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的。 清朝同治年间,社会动乱,战事又起,象牙佛由一个原在万佛峡的道人带到了金塔县后,被一个名叫梁钟的人收藏保存。后来梁钟于光绪三十一年(年)将象牙佛交给了榆林窟主持携回榆林窟。解放后,这尊象牙佛由安西县榆林窟移至兰州五泉山,后又转到北京,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中。 民国五年(公元年),英国博士哈佛游历来金塔县,将塔顶金佛窃去,幸好甘肃省长指令镇守使追回。民国二十一年(公元年),塔上古佛又被贼人窃去。民国三十五年(公元年),塔上铜顶被几个军人为打鸽子而击落,抬走后杳无音讯。有一位姓钟的先生在塔上留言道:“金塔现在无有金,故因贼人盗它身,奉劝乡人莫后悔,金塔遍地都是金”。 上世纪90年代,一对青年男女游览塔院寺时在塔前留影,等取到照片时,发现塔身上叠印着一尊女神之像,这尊女神脸圆身腴,手托一瓶,与佛教中的观音菩萨十分相似,这个消息在金塔一时传为佳话。现在,这张神奇的照片还一直被供奉在塔院寺中。 年7月,塔院寺“金塔”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金塔县委、县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年,正式将塔院寺寺名恢复为金塔寺,并进行了重新规划。年对寺内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彻底改造,年修建了文化长廊,并对塔体及基座进行了维修加固。使金塔寺成为金塔乃至酒泉、河西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心和知名的旅游胜地。 来源:今日头条史志乐 编辑:柴源审核:王璞 往期好文: 青头山:一个驻守祁连山口的村落,背后隐藏着许多秘密 塔尔湾:疏勒河流域一个古老村落 长城大漠中水乡泽国玉门黄花营 专题片:千年古镇——赤金 河西走廊赤金大峡谷里的神秘史前文明 长城最西端甘肃最西部一处被人忽略的神秘古遗址:玉门小金湾 探秘长城脚下玉门砂锅梁古遗址 玉门花海盆地是河西走廊史前人类的重要聚居地 玉门以北:蒙古高原有一条活跃千年的古驼道 甘肃兵团神秘仙境:祁连深处鱼儿红(一) 甘肃兵团神秘仙境:祁连深处鱼儿红(二) 玉门文史:关于红山寺的考证 玉门青头山:民族争斗关防重重的祁连山口 西北荒原深处有军垦:玉门青山农场 兵团城市:玉门 玉门长城大漠中又一个神奇的“月牙泉” 王璞:骟马河的千年文明 甘肃兵团西湖农场那些事 河西走廊古老“主人”在玉门昌马经常出现 疏勒河:一条流淌着宗教文化的河流 从废弃的遗迹里寻找玉门五华山的记忆 斯坦因在玉门祁连山中探险 三代人的神话-国营黄花农场 长城万里花开玉门 千年屯垦热土玉门 印象玉门 两条河与两座城 阿拉伯人记载的玉门关在今玉门市 宋代地图证明古玉门关在今玉门市 西汉玉门关最初在今玉门市考 西汉玉门关遗址质疑 最早玉门关位置之说又添力作研究文章直指古玉门县 年前的玉门影像 河西三十里井子墩:林则徐饮茶吃面的军台 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四) 肃北党河峡谷之行——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三) 古城堡考察——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二) 祁连山区烽燧考察——祁连疏勒间的历史风烟(一) 长城脚下黄花营 甘肃老“寿星”玉门岁啦! 火烧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唐代玉门军、玉门县及玉门军道考 玉门花海古绿洲历史变迁考 玉门考古年 那河那城那文化------玉门寻古 诗歌千百年来为一座城市传唱 玉门市玉门镇古城调查初探 千年玉门 一首诗一座城——玉门:绵延千年的诗意之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tq/69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