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年5月18日下午,近代陇右著名联家黄文中之女、甘肃省楹联学会顾问黄国梅不幸在张掖甘州辞世,享年八十三岁。黄国梅,年生,甘肃临洮人,黄文中与妻王庄容之女。医院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从医四十二年,系优生遗传研究专家,曾发现世界首报人类染色体异常核型3例、国内首报3例,发表多篇论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张掖地区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等。工作之余,作为陇右名流后裔,黄国梅积极弘扬父亲留下的文化遗产,曾为恢复其父西湖题联署名奔波二十余年,直至年致信主席,为“西湖天下景”等联恢复原迹及署名,并督促杭州方面陆续恢复黄文中西湖题联16副;年支持我会王家安等更正《语文》教材楹联误编事宜;自年起支持王家安编纂《黄文中楹联纪年》,并以八旬高龄审阅全书,奔走各方,访亲问友提供资料,遂使这部史上首部“楹联纪年”在她逝世前两个月成功付梓。其坚持不懈之精神令人动容,今转载黄国梅女史四年前应我会约稿撰写的一篇文章,恰好讲述了这些历程,以为纪念,并祭以挽联:洮水岸边,终化紫斑归落泪;西湖亭畔,也应丹字共留名。

数载赖坚持,为父较真,亦为陇联文脉较真,是大医者,是女豪杰;

一生犹奋勉,于心无愧,更于后辈儿孙无愧,有慈母型,有君子风。

父亲黄文中(—),字中天,甘肃临洮人,同盟会会员。年赴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留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课余时间翻译了老师植原悦二郎教授所著《日本民权发达史》一书,后承蒙孙中山先生题辞“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大总统黎元洪题辞“观国之光”。年回国后,短期从政,后长期从教。在从政期间,因宣传民主,痛斥时政,引起官僚军阀的忌恨,曾阴谋阻击,使父亲惨遭不测。父亲伤愈后,当时省政府为息众怒,先后委派他到偏远的盐池、金塔、鼎新、临泽诸县担任县长。他在任时勤政爱民,政声颇佳。后因河西局势混乱,于年由张掖经京、津,转至上海避难。时值“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民族危亡。他在上海与爱国人士沈钧儒、黄炎培、李公朴等人交往,讨论时事,并代表甘肃民众出席了在上海召开的民主救国会议,发表救亡演说。后因对时局不满,他于年至年期间隐居于杭州西湖俞楼,借诗抒忧国之情,发报国之志。这三年中,他为西湖名胜之地共撰写并悬挂楹联十七副。代表作有中山公园内的“西湖天下景”匾和“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的楹联。

年,黄国梅(右)与父亲黄文中、母亲王庄容,弟弟黄国正

年他回到兰州后,先后任教于兰州中学和兰州师范,并被聘为省政府顾问。他热爱教学,关心师生,倡言民权,宣传抗日。为适应抗战形势,他为兰州中学(今兰州一中)撰写了新校歌,歌词是:“羲轩桑梓,河岳根源,兰州中学,巍巍在其间。迎头学,勿畏难,敬业乐群,千锤百炼,信仰三民主义,养成社会之中坚。复兴民族,还我河山!复兴民族,还我河山!”这首歌当时唱彻陇原,鼓舞师生投身抗日,激发了民众的爱国之情。父亲年至年隐居杭州俞楼期间,在西湖有名的景亭上撰写并悬挂十七副楹联。可惜文革浩劫,毁于一旦。尤其是他的代表作,中山公园内“西湖天下景”亭上的匾额和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更是遭历厄运,先是文革中原迹被毁,后来还曾被人“改名换姓”。那是在年7月,我省政协常委、著名中医,也是父亲的学术裴慎之先生去杭州旅游,发现文革后被重新恢复的此联落款,被改为“任政题”。回到兰州后,他在《甘肃日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陇花香在西湖边》的文章,指出了这副名联被改名的事实。我看到这篇文章后去找裴老询问情况,裴老说:“这匾联是我老师黄文中的作品,陇右名人之作,一夜之间咋就成了‘任政题’呢?”他还说:“你是子女,你出面去争取,我们这些人给你作证”。于是,年5月,我和丈夫贺镭拿着省政协和省民革的介绍信,去杭州寻找这副名联。当时看到,已经面目全非,匾额去掉了跋语和黄文中的名字,楹联落款改为了“任政题”。原来醒目的白底黑字样式,也换成了织锦缎底色。据了解,这是在文革后恢复匾联时,当时杭州园林管理局的领导请上海著名书法家任政书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落款就变成了“任政题”,而没有只字提到“黄文中”三字。当时,我就去了杭州市图书馆,找到了许多民国时期出版的楹联书籍,上面都明确记载,此匾此联的作者和书写者均为“陇右黄文中”。拿到这些资料,我又提交了当年父亲的有关材料,一并去找杭州园林管理局。该局当时负责人陈汉民的回答是,确认这副联的作者是黄文中,并且他当时答应要更改后重新悬挂。可这件事一搁就是三年。三年中我多次写信询问进展,均无结果。

黄文中题写的西湖天下景匾联

年,杭州朝晖中学校长陈惠翔在《杭州日报》上发表了《黄文中与西湖楹联》一文,又先后在《园林与名胜》杂志上发表了《何时名联复旧观》,在《少年文史报》上发表了《黄文中》等文章。杭州的王纪刚先生也发表了《怎不摇头叹息》一文,性格刚直的他还来到“西湖天下景”亭前,在落款处用纸盖住了任政的名字,写上了“陇右黄文中”,还向往来游客讲解此匾此联的作者情况,引起了众多游客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tq/823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