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6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编者按:

我们扎根基层,永远是党的人;我们服务百姓,初心不变;与群众朝夕相处,我们胜似亲人;与群众同甘共苦,我们勇毅笃行。

康县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为基层干部提供了一个发挥才能的广阔舞台,激励着基层干部施展才华、大显身手。

基层干部进村入户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是常态,生活清苦、条件艰苦、工作辛苦是他们的真实写照。而他们却说:要用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近日,王坝镇一名90后女干部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深刻阐述了她沉入基层“闯四关”的生动故事,现编发如下:

近期我们也将开展征文活动,希望广大基层干部将自己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学习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写出来,我们将择优予以刊登。

从《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说开去

年5月29日,21:33分,虽说已是五月下旬,但康县的夜晚却还是有些冷。镇政府大院里的月季花,在忽明忽暗的月光映衬下显得美丽又独特。正在办公室值班的我,翻阅着《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知情年代距离我的年纪略显遥远,在读此书前,我倒也没想过会有什么大的情感触动。但刚看到第九页,其中的一段话就让我不免放下书本深思起来。此书是系列采访实录,原文如下:

采访组问到:“当时你们都是高干子弟,突然从大城市到小村庄,心理落差一定很大吧?年习近平发表了一篇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讲到几年中过了“四大关”,就是“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请你们谈谈是怎么过这“四关”的。

其实作为90后,“跳蚤”我是没有见过的,“杂粮”到了今天却比白面更要受人追捧,早已不是“贫穷”的代名词。但这“四关”细细读来,又觉得和我两年来的乡镇工作生涯血脉相连,让人不得不感慨万千:数以万计的乡镇干部们,又有谁没曾经历过这“四关”呢?

因此,今天我想以一个90后乡镇女干部的身份,和大家聊聊。

对于父辈来说,公务员的头衔有着种种光环: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是个不折不扣的“铁饭碗”。其实对于我们90后来说,考上公务员,又何尝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年6月,在甘肃省选调生考试成绩新鲜出炉后,我并没有工作尘埃落定的欣喜,大概是因为想到以后的日子只能在这个小县城里恍然度过,我竟有些失落。

9月12日,新人报道的第一天,我在县城车站门口等了半个小时的公交车,踏上了去王坝镇报道的路途。虽说早已有了思想准备,但当真正身处这种环境,之前所建立的所有自我安慰全都土崩瓦解。嗯,我在最基层的一级政府——乡镇工作。乡镇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里有多少委办局,乡镇就有多少对应的办公室——扶贫、党建、民政、社保、综治、农林牧水等等。小到开具证明、表册填写,大到美丽乡村建设、征地测量,细到低保评定、纠纷化解,乡镇的工作十分接地气,全都是跟老百姓直接打交道,所以也更为繁琐。除了日常工作,乡镇还经常加班。因我所在的乡镇有两个AAA级旅游景区的缘故,周末、节假日也常常在岗。而且,一旦赶上重大活动或考核,基本就是5+2,白加黑连轴转。

工作以来,我先后担任镇纪检专干、大水沟村驻村干部、镇双微管理员、镇乡村旅游讲解员等职务。一下子从繁华的都市来到山大沟深的小县城,心里多少有些不适应,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愿去更新朋友圈,总觉得我的乡镇工作,与同学们晒得艺术展览、时装靓照、出国旅游、下午茶等内容格格不入。

还记得我第一次下村搞工作,时任大水沟村包村片长何星亮主席和我说“小陈,你看着把这‘蒿子’刮干净”,当时的我一脸茫然,转头问另一位驻村干部小苏说“蒿子是啥?”许是体谅我第一次下村干工作,这句略显稚嫩的问话倒是把周围人惹得一阵大笑,我也没心没肺的跟着笑了半天。当然,最后这项工作还是由小苏带领我一起完成。

“赶紧给各村打电话要他们马上去各个地质灾害点看看情况,确保每村值班到位”,“马上给住在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村民打电话,要他们务必到安全的亲戚家或朋友家住”,“先给各村村干部发信息要求马上统计各村险情”,年8月20日晚十时许,王坝镇突发强降雨达到76mm,镇长曾岗电话要求镇村两级干部职工加强巡逻,紧盯安全隐患点。近凌晨时分,陈家坝村、苟家庄村、十二湾村等地不同程度的发现险情!昏暗的手电下,曾岗带领分管领导、部分党员和驻村干部深一脚浅一脚的踏入没过裤腿的积水和泥浆,冒着大雨设立安全提示牌,并在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商讨避险措施。

彼时的我此类“无知”事件还真不少,除了有地道方言听不懂外,更多的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淡漠与推诿,不就是下个雨吗?竟也牵动全镇干部倾巢而出?我忽然回忆起两三年前我还在读书时候曾嘲笑过我父亲的「职业病」事件。当时家族聚餐,外面瓢泼大雨,我们一群孩子略微抱怨康县的天气多变,但在安监系统工作的我父亲却坐不住了,老是起身看窗外,烟不离手,还一直在打电话沟通各地暴雨情况。当时的我和亲戚们笑他:“看我爸,不就下点雨麽?担心的连饭都不好好吃,真是职业病!”。

时至今日,我再想来这些事,感慨自己农村经验的欠缺之余,也对「情系百姓」这四个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而优则仕”,但在我看来,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后来的我也有了很多的「职业病」,当我跟着大家一道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在街头巷尾;当我们在灾情发生后一户户核实情况,一个个解决问题,我想,所谓“担当”、“责任”,体现在普通的乡镇工作当中,不就是每逢刮风下雨就往外跑,忧心百姓的庄稼是否受灾?危房村民是否搬出吗?

说实话,从6岁踏进校门,到24岁硕士研究生毕业,18年的“象牙塔”生活让我对农村的认识,完全是一种陈旧的刻板印象。年,我所就读的康县第一中学搬到了离县城仅有3公里远的城关镇孙家院村,当时的孙家院村虽然离城近,但依然是北方农村典型的“脏乱差”:土房泥路臭水沟不说,方圆1公里毫无人烟。因此,打小在我的印象中,农村就是个穷苦破旧的地方。其实,我的家乡康县,是一个非典型的甘肃小城:没有漫天黄沙,没有戈壁荒漠,却是一派江南好风光。

变化大约出现在我读大三的时候,暑假放假,家人团聚。母亲高兴的带我去大水沟村农家乐吃了顿饭,那是我第一次去到大水沟村,眼前的一切让我又惊又喜:苍翠山峦掩映,淙淙小溪奔流,白墙黛瓦错落,民风纯补和善,哪里还有半点我印象里的农村风貌?这种感慨随着我成为大水沟村驻村干部后,显得更加明显,特别是村民素质的提高,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种种场景早已颠覆了我心中对于农村的陈旧印象。

驻村工作繁而杂,但所有工作离不开的是“进村入户”。于是,在与村民多次的交谈后,我逐渐了解到了当时大水沟美丽乡村的包抓领导——县委书记李廷俊是如何一步一步的把一个落后的“烂泥沟”,打造成如今远近闻名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村镇的。岁月斑驳了老屋、磨平了砖石,也重塑了村庄。大水沟村,仅仅是康县个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之时,康县早已完成了制约乡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基础设施建设。

我是学新闻专业的,看新闻是我一直以来的习惯。3月10日,习总书记在重庆代表团审议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务必夯实基层”,我想,我们乡镇干部不就是这“穿针引线”之人吗?因此,当我全程参与,与大家一起成功创建大水沟村、何家庄村两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改造升级农家乐、农家客栈;当我们利用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科普知识宣讲、法律知识讲座和开展道德讲堂活动;当我们利用乡村舞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当我们协助成立乡村演艺公司,将我镇羊皮扇鼓舞、棒棒鞭、康中唱书等民俗推广出去;当我们积极探索“三变”改革,鼓励农户以房屋、土地入股村级旅游公司参与保底分红的时候,当我们全镇的贫困发生率逐步下降、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时候,我想,习总书记在书里提到的“思想关”,就这样悄无声息的发生在了我的身上。

后来的我去兰州参加甘肃省年选调生培训(第二期)时,才发现,硕士研究生学历在乡镇工作的选调生,全省下来也寥寥无几。当时的小组研讨会上,我这个组织关系和实际工作均在乡镇的研究生让大家颇为惊讶,提到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危房改造、退耕还林、惠农政策我与大家相谈甚欢,进行十八届六中全会研讨时我的驻村案例也信手拈来。当时,来自金塔县的一位硕士研究生在发言时十分感慨,长期从事部门工作的她,既没有农村的生活经验,也没有农村的工作经验,听我们你一言我一句的说起扶贫,她竟对我们生出一丝羡慕之情来。一次次的研讨,一次次的交流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为什么基层工作经验是当下年轻干部们非常重要的一课,也让我对“乡镇女干部”的称号有了更为浓烈的荣誉感。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青春不必畏畏缩缩,今天,我大大方方的在朋友圈里晒咱们的农村美景,晒咱们的工作点滴。是的,我是一名乡镇女干部,我脱掉了高跟鞋,摘掉了“学院派”的帽子,完成了属于我自己的沉入基层“闯四关”。

习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里说:

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我想:愿我能在尚年轻之时,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文/陈亚琼(康县王坝镇干部)

监制:沈小煊责编:李生璧编辑:杜宁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tq/927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