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心咒即指“嗡嘛尼叭咪吽”六字真言,也叫六字大明咒、六字大明陀罗尼。佛经上说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的微妙本心,是修持观音法门的一个非常殊胜的咒语,也是观音法门中持咒解脱生死苦难的最胜法门。在藏传佛教中,观音心咒不仅成为佛教高僧大德修行观音法门必持的咒语,而且也成为几乎每个藏民日常生活中修行佛法的主要法门,它不仅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也几乎成为藏传佛教文化最广泛的标志和徽记。本文拟通过对观音心咒内涵及其在西藏传播的分析,揭示观音心咒对藏传佛教文化发展的影响。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观音心咒的来源 (一)佛教史的考察 观音心咒所出典据是《大乘庄严宝王经》,藏文史书上称其为《宝箧经》,或《庄严宝箧经》、或《宝箧庄严经》,属于持明密咒类经典。因此,要了解观音心咒的来源,首先就要考察印度佛教密教发展的历史。持明密教是在公元4、5世纪在陀罗尼密教的基础上形成的。而陀罗尼密教是最早形态的密教,也是流行时间最长的密教类型。[1] 陀罗尼是梵文dhāra?ī的音译,又作陀罗那、陀邻尼、陀怜尼,意译总持、作持、能持、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陀罗尼最早是古印度一个关于记忆方法的名称,后来佛教吸收其作为听闻和记忆佛法的一种技能和方法。在原始佛教中,陀罗尼的最初含义仅仅限于对佛陀教法的正确听闻和牢固记忆,强调的是表现佛陀言教的语言形式。部派佛教时期的陀罗尼不仅强调要牢记佛陀教言的语言文句及其一般意思,而且要掌握领会其教法的深刻含义。如佛教经典对其解释说:“陀罗尼者,于佛法总持不忘”,“陀邻尼者,悉总持诸法”。[2]后来用陀罗尼记忆佛法与禅观实践相结合,陀罗尼又有禅观(三昧、三摩地)的含义。大乘佛教初期的旋陀罗尼[3]、字门陀罗尼是对佛经全文的记忆程序。最初形成的大乘经典《般若经》中就出现了陀罗尼。如2世纪后半叶支娄迦谶汉译的《道行般若经》中设有《持品》,其中“持”即所谓的“总持”,包括了听闻、受持、修习、讽诵、书写、流传诸义(玄奘译本还包括思维、演说二义),基本上是它原来闻持的含义,只是增加了书写流传的意思,含义稍有扩大。该经并把明咒引入《般若经》,导致了陀罗尼与明咒结合,出现了陀罗尼咒。[4]明咒的“明”,即持明的明,原为古印度吠陀二字的义译,后转为圣典,佛教吸收其,意为智慧。[5]明咒即指用咒语持慧,后来明又指咒,咒即指明。在后来密教中,陀罗尼咒是指以证得本尊身语功德为主、显现空乐为文字的咒言。[6]2至3世纪原始密教即陀罗尼密教发展起来,陀罗尼逐渐发展为大乘佛教的一个异流。3世纪支谦会译的陀罗尼经典《无量门微密持经》,标志着原始密教的形成。该经确立了陀罗尼在密教修行中主体地位,它不仅是趣入空理和中道的方便门径,更是趣入、证悟的境界和结果,是修行的终极目标。该经确定了陀罗尼的基本含义,即将陀罗尼分为四种:一、如文行入持门,二、内深忍入持门,三、解人根德入持门,四、知行善报入持门。该经还将陀罗尼与鬼神思想、护法护国思想结合起来,成为陀罗尼密教的一个重要特点。这时的密教并形成了陀罗尼万能的思想,即陀罗尼不仅可以忆念持法,而且还可以召神呼鬼、祛病消罪、往生佛国,证道成佛。3至4世纪是陀罗尼密教发展的高潮时期。4至5世纪,陀罗尼密教发生重大变化,就是手印与陀罗尼相结合,形成了持明密教。[7] 持明密教的最早形成是以3至4世纪难陀主持的《持明咒藏》的编纂为标志。持明咒藏,梵文为(vidya^dhara-pit!aka),意为“总持明咒之藏”。如前所述,陀罗尼密教在形成过程中与明咒(vidya)结合,形成以咒陀罗尼为中心的原始密典基本形式,而此时新出现的密典成为《持明咒藏》,既表明它与陀罗尼密教的相承关系,又表明它注重明咒的特点,故后来它就自称持明教藏、持明教、持明宗。持明密教不仅吸收了大量的手印,形成咒印之法,而且还逐渐吸收了供养法、坛法、像法、曼荼罗法等。其中的“手印”即梵文mudra的意译,有封印、印契、记号、表征等义。密教中手印指所结之印以及印契(指法器、道具等),它是改造大乘佛教中的手印法并直接吸收世间印法而形成的。持明密教在3世纪末4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秘法体系,约到5世纪中叶,出现了《金刚道场经》、《灌顶道场经》等具有较完备体系的密法经典。这两部经典与以前的陀罗尼密典和早期的《持明咒藏》不同,除咒印法之外,同时又有像法、坛法、供养法、曼荼罗法、灌顶法、成就法等,基本具备了后来密典的组织形态。但它与后来密典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重视承事供养和繁琐的仪式,即重视事项的修行。[8] 持明密教发展到《陀罗尼集经》辑成时,其神灵系统渐趋完备,主要包括佛部、菩萨部、金刚部、诸天部、药叉部、龙王部等。其中佛部中的佛顶类、菩萨部中的观音类、金刚部中的金刚手(执金刚或密迹金刚)以及女神(天女)为持明密教中新出现且十分突出的神祇。[9]持明密教发展到4至5世纪,就与大约从公元前后发展起来的大乘佛教观音信仰[10]结合起来,出现了密教中的观音形象和经典。持明密教中的观音形象为多面多臂和愤怒相,常见的观世音菩萨有十一面、千手千眼、马头、羂索、如意轮、千转等观世音。[11]这样,伴随各种观音形象而出现的观音持明经咒也就在印度形成并向外传播。 据藏族传统史籍记载,在拉脱脱日年赞时期(约公元五世纪)时,作为观音法门重要典籍的《宝箧庄严经》等就传到了吐蕃。如《布顿佛教史》记载,在拉脱脱日年赞六十岁时,自赞普所居的雍布拉康宫天空降下了《宝箧庄严经》(即《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百拜忏悔经》及金塔一座,乃命名为“玄秘灵物”,恭敬供养,使赞普寿命延长至一百二十岁。此外,《奈巴教法史》、《红史》、《青史》、《贤者喜宴》等藏族著名史籍均记载了这一事件,只是各书对于传法人、传入经典的名称有不同的说法。综合上述史籍,可以肯定此时讲述观世音菩萨救难历程和观音心咒来源的《宝箧庄严经》及其修行法门是传到了吐蕃。这些经典后来于公元七世纪中叶被松赞干布的大臣吐弥桑布扎(-?)在创制藏文后被识读、翻译成藏文,并被松赞干布等人加以修持。(待续) [1]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36页。 [2]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25页。 [3]旋陀罗尼:法华三陀罗尼之一,谓于法门得旋转自在之力也。参阅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又《法华经·劝发品》说:三陀罗尼中之第一旋陀罗尼,即旋转凡夫报诸法之有相心,俾达于空理之智力,相当“空、假、中”三观中之空观。参阅:释慧岳监修,释会旻主编《天台教学辞典》。 [4]参阅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25-27页。 [5]参阅索南才让:《西藏密教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3-4页。 [6]参阅:中华佛典宝库编:《藏汉佛学词典》电子版。 [7]参阅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31-36页。 [8]参阅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36-41页。 [9]参阅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46页。 [10]对于观音信仰的起源,李利安认为观音信仰起源于自古相传的在印度大陆南端海上解救“黑风海难”和“罗刹鬼难”的信仰,既不是净土接引信仰,也不是智慧解脱信仰,而是现世救难信仰。关于观音信仰产生的时代,学术界还没有定论,一是认为在公元前,二是认为在公元1-2世纪,三是认为在5世纪,作者倾向于在公元前后。参阅:李利安:《印度观音信仰的最初形态》,《世界宗教研究》,年第3期;李利安:《观音信仰的渊源与传播》,宗教文化出版社,年,第57页。 [11]吕建福:《中国密教史》(修订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第46页。 来源:索南才让主编《藏传佛教观音信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年9月出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xxw/681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