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省辖地级行政区;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界于东经97°31′—98°43′、北纬23°50′—25°20′之间,东和东北与保山市的龙陵、腾冲相邻,南、西和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全州除梁河县外其它县市都有国境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辖2个县级市、3个县,常住人口为.40万(年末)[1]。 公元前年,澜沧江、怒江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先民以“勐掌”为中心形成联盟国家“勐达光”。今德宏州属“勐达光”的一部分。年7月,潞西设治局改为潞西县,县城设在芒市。年,德宏解放,隶属保山专区。年,设德宏泰族颇族自治区。年,改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德宏”是傣语的音译,“德”为下面,"宏"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游的地方”。著名景点有:木脑纵歌会、三仙洞、莫里热带雨林景区等。 中文名称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行政区类别自治州下辖地区2个县级市、3个县电话区号地理位置中缅边界人口.40万(年末常住人口)气候条件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机场芒市民用机场、瑞丽直升机场州花三角梅外文名称DehongAutonomousPrefecture所属地区云南政府驻地芒市邮政区码面积平方公里方言泰语大泰方言、汉语西南官话著名景点木脑纵歌会、三仙洞、莫里热带雨林景区车牌代码云N行政代码宗教信仰德宏傣族信奉小乘佛教(即南传上座部佛教)。分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 佛教在傣族人民心中不仅仅是宗教信仰的问题,而且对人的生活起着支配作用。婴儿降生,得请佛爷取名;男孩长到七、八岁要进奘房学习。结婚、建房、疾病、丧葬等,都得请佛爷诵经。傣族在每年诸多的宗教节日里,得停止生产参加宗教活动。[7] 摆奘、朵列、摆润和左底4个教派学说和教义相同,但戒律的宽严程度不同,因而各派教徒在生活方式上也不尽相同。[7] 摆奘最基本的戒律是"五戒",即不杀生、不淫乱、不妄言、不偷盗、不饮酒该教派信徒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50%以上;朵列的教规、教义与左底教派基本相同,分"苏探玛"和"睡晋"两派,信徒约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33%;摆润又称"耿润",分为"润罢"、"润顺"两派,与临沧、西双版纳傣族信奉的耿润同为一个教派,其教义、教规基本与摆奘相同,全州摆润信徒约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12%;"左底"僧侣在日常生活中有极严格的戒律,信徒仅占全州南传佛教信徒总数的3%。佛寺建在远离村寨的僻静处,僧侣四方云游。出行只携带一把油纸伞,披一件黄红色袈裟,睡觉不用被褥,不随意进他人家。凡信仰左抵派的村寨,除耕牛外,不得养牲畜和家禽,禁狩猎、捕鱼,见到"召闷"、"召吉",行跪拜大礼,"左抵"派还明确规定信徒不准种植和吸食鸦片,严禁饮酒。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左抵"的戒律已有所宽松,信徒家中普遍养猪、养鸡、养鸭。 德宏傣族地区现有五百多座奘房,其建筑形式分为三种,即傣式、傣汉式和汉式。傣式奘房主要分布于农村,傣汉式和汉式奘房多出现于城镇、交通沿线或较大的村寨。[7] 傣汉式奘房一般出现在交通沿线,是德宏特有的一种文化景观。由于德宏位于华夏黄河文明与印度恒河文明的交汇之地,傣汉式奘房便是黄河文明、恒河文明以及傣族传统文化相互揉和的产物。这些奘房的大门,往往有门神把守,门神关公、秦琼,是汉族家喻户晓的传奇性历史人物;大殿内端坐着佛祖释迦牟尼,却是印度恒河文明的代表;而奘房的建筑又保留着傣族的传统风格。 汉式奘房完全借用汉族建筑风格建造的,从基础、墙体、屋顶到梁柱、门窗等都表现出汉族宗教建筑的特点。这种奘房的数量不多,以芒市五云寺、佛光寺和瑞丽芒约佛寺为代表。五云寺因门前有五棵大青树,树上常年栖息着许多白鹭,远看犹如五朵白云,五云寺因此得名。傣族称为"奘罕",意为"金寺"。始建于清康熙四年(公元年),是芒市坝现存建立最早的奘房。[7] 德宏著名的佛塔主要有盈江允燕佛塔、陇川景坎佛台佛塔、瑞丽姐勒金塔芒市树包塔潞西丰平佛塔、瑞丽弄安鸭塔等。 僧侣在德宏傣族地区,男孩到了7岁,就可送奘房做"嘎比"(意为学僧)。经奘房长老同意,为男孩剃度,便开始学习傣文和佛教基本知识,并做一些扫地、挑水、拾柴之类的杂务,穿俗服,食宿在奘房。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嘎比"将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回家务农,要么留在奘房当和尚。如果选择了后者,就要择日举行晋升"召尚"的仪式。[7] 奘房中的僧侣,一般分为召尚、召长、召几、召崩几四个等级。其中,召几、召崩属于奘房里的高僧,被尊称为"大佛爷"。如果是结过婚的人出家,水平再高也不能升为大佛爷。 做摆流行于德宏地区的一种宗教盛典,傣语叫做"摆帕拉",意思是为通往佛国天堂做准备。傣族一生节衣缩食,稍有储蓄,就要做摆。他们认为:"做摆"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一方面做摆是对佛的最大功德,表示对佛的虔诚;另一方面做摆是积蓄福禄财宝,死后可享受,家人可入佛国;再一方面做摆后自己得以"帕嘎"称呼(即"无限忠于佛主的佛门弟子荣誉称号")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获得人们的尊重与羡慕。[7] 民族节日泼水节是傣历新年;也是佛教节日,即浴佛节或佛诞节;是从印度的“洒红节”和到圣河沐浴的习俗衍变而来。泼水节有浴佛、过年、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在巴利语系佛教文化圈内,它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节期是傣历十二月三十一日至一月二日,约在清明后7至10天后举行,一般欢庆3至7天。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其定为民族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固定为阳历4月12日至14日。第一天是傣历除夕,人们上山采花,装饰佛亭,把水注入水龙浴佛。从元旦开始,各户都端着供品入寺,由法师主持滴水仪式。节期内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唱歌跳舞,放孔明灯等。[8] 目瑙纵歌节是景颇族传统的盛大节日,源于创世英雄宁贯娃的传说。盛大的目瑙纵歌一般都选定在农历正月中旬,为期3至7天。为便于组织节日活动。节日里,景颇族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一早便结队汇集到目瑙纵歌广场进行欢庆。目瑙纵歌由两位德高望重的“瑙双”领头。瑙双头戴犀鸟嘴和孔雀帽,手中挥舞长刀,边歌边舞。舞场中央竖立有高大的“目瑙示栋”标志,上刻目瑙纵歌的路线,人们围着“目瑙示栋”尽情歌舞,参舞者少至数百人,多至上万人,故有“万人舞”之称。[8] 阿露窝罗节是阿昌族传统节日,于农历正月初四举行。关于它的来历,较普遍的说法是:纪念和歌颂阿昌族祖先“遮帕麻”和“遮咪麻”战胜危害人类妖魔“腊訇”的壮举。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统一为“阿露窝罗节”,成为阿昌族的法定节日,每年3月20日举行,节期2日。节日期间,阿昌人在舞场中央竖起壮丽的“阿露窝罗”标志,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抬着白象和青龙,手持青枝绿叶,在象脚鼓声中围着阿露窝罗标志耍龙舞象,载歌载舞,欢迎佳节。[8] 亦称“拉歌”节,意即新年歌舞节。每年正月初九举行,节期2天。届时,各地选定场址,搭起台棚,附近村寨的人们聚集在一起跳三弦、芦笙或“木瓜瓜切”舞,举行火枪、弩箭射击比赛及对歌等活动。年4月9日,德宏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将其定为僳僳族阔时节。年2月,在盈江县城允燕山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木多依”塔。年陇川县弄贤村也建了阔时节的永久性标志塔。[8] 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目类别,序号。 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德昂族浇花节”,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俗项目类别,序号。 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目瑙斋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项 边境浪子赞赏 长按四川治疗白癜风的医院北京中科白殿医院官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