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1/13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导语

荒漠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生态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加以推进。

为了使人们进一步了解沙漠地带重要植物群落中的共生微生物,从而能更好地实现合理规划沙漠绿化工作,为改善植树种草效果提供新思路,8月3日至8月9日,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成立“绿微”实践团赴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开展对于沙漠微生物的调研,实地考察当地的荒漠化现状,调查防风治沙工作的开展情况,并采集沙漠重要植物标本及其根际土壤样品,将用于相关课题组的实验研究。实践团成员由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5名学生组成,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李文纯、院长助理钟尚科、学生党总支书记张燕红、生物工程系副系主任白晓慧教授、组织员段慧丹随团指导。

大漠中的来客

—实践团调研实地知现状

1.

ONE

图为实践团成员检测月牙泉水样水质▲

8月3日,金塔县沙漠微生物实践团全体团员和指导教师在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集合完毕。随后,实践团师生来到敦煌市鸣沙山进行考察。

敦煌鸣沙山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过渡地带,自然景观以沙漠和沙丘为主。实践团成员对鸣沙山的沙丘地形以及沙质进行了实地考察。

另外,由于地质结构、地形因素以及区域性地下水位等因素,在鸣沙山回绕中心还形成了著名的月牙泉。实践团成员在随团指导教师白晓慧教授的指导下,在月牙泉采集水样,并现场进行了水质监测工作。

据实地考察结果了解到,由于鸣沙山一带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敦煌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月牙泉正面临着干涸枯竭的威胁。虽然敦煌市开展了相关的应急治理工程,但是通过外部补水以减缓月牙泉水位下降速度终究不是长久的对策。而通过对沙漠微生物的进一步研究,有望能建立起对月牙泉的可持续的保护机制。

通过对于鸣沙山的实地考察,实践团师生对甘肃省的荒漠化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对于月牙泉现状的思考中更深刻的体会到防风治沙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并看到了本次调研实践活动在绿化治理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8月4日上午,“绿微”实践团师生来到了敦煌市莫高窟进行实地考察,此行主要对莫高窟地带的植物以及其生长状况进行调研。

莫高窟地处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库姆塔格沙漠东南缘和鸣沙山东麓,又因其独特的风沙运动规律,较一般沙漠区更具危害性,已严重影响文化遗产的保护。实践团成员对莫高窟一带的植物以及其生长状况进行考察后发现,莫高窟地区沙生植物植物以胡杨、梭梭为主,但因为干旱少雨的沙漠气候,植被都是零星点缀分布,不能相连成片。

8月5日下午,“绿微”实践团师生来到玉门市石油河进行实地考察。石油河,源于祁连山疏勒峰鸭儿河脑,是玉门市工农业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

逆着石油河向上游溯源,实践团成员在近源处对石油河河水进行了采样。实践团师生计划在对水质的研究和分析后,不仅将得到的实验结果用于实验室研究工作,还会寄送给当地水质检测报告,为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提供一些建议。

沙粒间的相约

—实践团采集样品探难题

2.

TWO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采集土壤样品▲

8月6日下午,实践团师生到达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进行沙漠植物以及土壤样品的采集工作。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位于河西走廊古丝绸之路中段北侧,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西北八公里处,胡杨林景区内森林覆盖率达到72%,是县城周边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也是西北最大的人工胡杨林。

在参观胡杨林的过程中,林区负责人向实践团师生反映了当地胡杨树的一种常见病症:林区内胡杨树枝上的一些絮状簇状附着物会导致胡杨树的死亡。但是,由于当地的研究机构还不能对这一问题给出明确的科学结论,所以,林区的负责人希望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的科研资源和力量,对这种病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帮助当地解决胡杨树的这一生长难题。

实践团成员采集了胡杨树的附着物的作为样本,并随土样一同邮寄到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实验室,以进行后续的实验检测。实践团随团的老师也在现场主动联系了相关课题组,希望能够尽快帮助当地开展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滑动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jintazx.com/jtyy/730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