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血缘关系的姓氏目录 1、宋2、子3、汤4、商5、殷6、相7、王8、戴9、武10、宣 11、穆12、桓13、庄14、孔15、林16、朱17、牛18、何19、孙20、郑 21、邓22、丁23、萧24、华25、花26、于27、沛28、徐29、施30、姚 31、衣32、依33、毛34、艾35、严36、向37、褚38、钟39、仲40、邹 41、郝42、郭43、成44、时45、石46、耿47、祖49、佐49、傅50、付 51、箫52、肖53、蒋54、梅55、思56、枚57、索58、仇59、求60、裘 61、陶62、丰63、权64、那65、樊66、薄67、亳68、乐69、黎70、吕 71、朝72、晁73、阮74、亓75、铁76、南77、全78、合79、郃80、边 81、冀82、沙83、谈84、宗85、琮86、栗87、司88、伯89、师90、卜 91、巫92、咸93、敖94、墨95、台96、竹97、来98、郲99、莱苑 宛屠荼迟母戎本雒干鱼 渔暴植错荡曼蔓鄤登养 聃骓黑皇甫正政整世臣 从老禄巴永契阏遏火微 衍箕比旰鲜自好葵勃采 茶酁巢殿督兑锐耏改怀 帛还卬饥几共既甲瞿教 近防稚条錡繁悦说多虺 浮据舍坎衎伉亢澄牢牞 辽宜寮僚鳞麟灵留陵买 髦旄猛获木目泥耦长邶 鄁背孛犁牵沫妹昧卿省 圣适爽朔肆邿岁所同戙 仝瓦邷罔尾沃星秀锡乙 一庸鄘完空桐盂刍甾菑 执挚止雉鸠犬赁鄹陬并 魋 复姓 皇甫皇父司马司徒司城司空司工孔父牛父 墨台墨夷目夷钟离王父王夫王甫王子鲜于鲜虞 右师左师太师宋公宋华宗伯公朱子鱼子渔子荡 子鉏子仪子奢子车子革艾岁白马北殷北旄北髦 北单并官丌官亓官邓侯终葵祝其苑康苑庚薄姑 薄奚长勺北邱褚师梅伯枚伯仲子仲行巫咸武信 浮丘傅馀微生木门南门东门东乡耏门封人不更 不夷不茅不苐正时幹献鸿夷及木即利己氏季老 鸠夷空桐空同空相老成老男老商老城茅夷戎胥 成汤成子三伉少师师延师宜石弟事父叔梁唐山 桐门屠三围龟尾勺西鉏西乡阳门有南右归鱼孙 御鱼越椒而董中野巨辰经 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 (共有个,其中单姓个,复姓个) 宋氏,作为上古时代商族和夏商周“三代”商殷王族“子”姓后裔,在华夏民族众多姓氏中,先后由子、宋两姓派生出来的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仅有史可查者,多达个,其中单姓个,复姓个。 下面,根据有正史记载的宋氏与其他有血缘关系的姓氏,将其逐一排队,并对其姓氏来源作一简要介绍,供有兴趣者参考。(因字数限制,此篇放个有血缘关系的姓氏来源介绍。) 1、宋 据宋朝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记载:“宋氏,子姓,商之裔也。武王克商,封纣子武庚以绍商。武庚与管、蔡作乱,成王诛之,立纣庶兄微子启为宋公,。。。都商邱。杜预云:。。。。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墟,以其主火,。。。国皆公爵,於周为客,得用其先王礼乐。微子卒,立其弟衍,是为微仲。。。。凡三十一世,至宋君偃,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乃与齐、楚、魏为敌国。。。。。齐湣王与魏、楚灭之,而三分其地”。 《广韵》载:宋氏,是“宋微子之所封,遂为氏。” 宋氏为中国人口第二十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81%。 宋氏的原始先祖,最早是以“子”为姓;是上古时代,商族和商殷王族的后裔。 周武王灭殷纣王,而封纣王的儿子武庚,继承商殷先王的祭祀和殷商王族的管理。后来,因武庚参与管叔、蔡叔作乱,被周成王灭掉。自此,封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为宋国公,建都于河南商丘。 晋代史学家杜预注释说:(商丘)本是陶唐氏(尧帝)时,所封火正(掌管火和奉祀火神的官)阏伯(阏,读额;阏伯即契)的故城邑,在那里主持火神祭祀。宋国是公爵(周朝诸侯最高爵位),周王以客礼相待(不以臣下对待);并且继续使用商殷礼乐祭祀先祖商王。微子启去世后,他的弟弟衍即位为国君,史称微仲(衍)。到了第三十一代国君宋君偃,他自封宋康王,向东打败齐国,夺取五城;向南打败楚国,夺取土地三百里;又向西打败了魏国。从而成为“战国七雄”之齐、楚、魏“三强”的敌国。最后,被齐湣王与魏、楚两国“三强”联合,将其灭掉,并由这三个国家分掉了宋国的疆土。 宋国公族及其后裔,以国为姓,由商殷先祖时期的“子”姓,而改为宋姓;并尊奉宋国开国君主微子启为宋姓始祖。 之前,商朝后期,高宗武丁帝曾封他的一个叫“子宋”的儿子建立宋国,故地在今河北赵县一带,史称“古宋国”,后来被西周所灭。周朝初,周成王曾将古宋国封与微子启的弟弟微仲衍的儿子公子稽,史称“宋公”。后来,公子稽继承微仲衍即位宋国第三代国君后,将“古宋国”迁至商丘,与微子启建立的宋国,合二为一了。历代史籍曾提到“古宋国”,但都以子姓“国”出现。后来“宋”作为姓氏,一致公认的,是以微子启为开姓始祖。 又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以此推论,以上姓氏早在宋国立国前,作为氏族族群称谓,在商殷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那时尚未作为个人姓氏,冠名使用。 2、子 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商始祖契,为舜之司徒,受封于商,赐姓子氏”。 又据《姓氏寻源》云:“有娀氏女曰简狄,为帝喾妃,吞玄鸟卵生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命为司徒,封于商,婚子氏。” 《姓纂》云:“殷、汤,子姓。” 子契(即阏伯)殷商始祖。尧时为火正,舜时为司徒,赐姓子氏。死后葬于商丘古城西南1.5公里处,今有阏伯台,又名火星台、火神台。 子相土阏伯之孙。曾任火正,马车的最早发明者。也是相姓的开姓始祖。 子王亥阏伯6世孙,牛车的最早发明者。并开始到外族部落以物易物,进行商贸交易活动,是经商做买卖人——商人的始祖。也是王姓的开姓始祖。 3、汤 《广韵》云:“汤,子姓,成汤之后。”杜预曰:“梁国蒙县(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北有薄伐城,城中有成汤冢,其西有箕子冢。”薄伐城即薄城,又名北亳,成汤所都。 汤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19%;中国人口排名第九十大姓。 史载:商族始祖契的第十四代孙成汤(又名商汤、汤王、太乙等;即商朝开国之君武王成汤);他推翻夏朝,建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二个统一大国及朝代——商朝,史称成汤为“高祖”。其后人中,有一支以汤为姓。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又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五代时南唐国,有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国后,他投奔宋朝,全家改姓汤。 据史载:宋国被齐、魏、楚联合攻灭后,末代君主宋王偃的弟弟昌的儿子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因畏祸而改宋姓(一说子姓)为汤姓。 汤思退(?-4)南宋宰相。 汤显祖(1-6)明戏曲作家、文学家。 汤应曾明末琵琶演奏家。 汤斌(7-7)商丘睢县人。官礼部尚书,著名学者。 4、商 据《氏族略》云:“周武王灭商,子孙以国为氏。”《姓氏寻源》云:“商丘,阏伯封邑,相土因之,即宋。”《元史·商挺传》云:“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商。” 阏(读额)伯,即契。相土,即契(阏伯)之孙。商王成汤,则是契的第十四世孙。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又据《风俗通》载:“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奉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 商容殷商贵族,被纣王废黜。周武王灭商后,曾在其闾里加以表彰。 商瞿(前-?)春秋时鲁国人,字子木,孔子学生。 商鞅(约前-约前)战国时期政治家。 商辂(4-6)曾任明丘部、吏部、谨身殿大学士。 5、殷 《史记》云:“契,子姓,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 又据《风俗通》载:“系自子姓。商祖契之后。盘庚自奄(读淹,故地在今山东曲阜)迁至殷(今河南安阳西北),故称殷商。周武王灭纣,封纣王庶兄微子启于宋,以封汤(即商王成汤)祀。子孙不得封者,以殷为氏”。 《广韵》云:“武王克纣,子孙分散,以殷为氏出陈郡。” 另据《姓氏寻源》云:“宋初殷氏改为汤氏。又有改殿姓者,又改商氏,五代南唐李景之臣商崇义即殷崇义。” 商王成汤建立商朝后,传到第十代国君盘庚,将国都自奄(读淹,今山东曲阜)迁至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史称“殷商”。 《元史·商挺传》云:“其先本殷氏,避宋讳,改商。” 北宋时,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字讳,朝廷命令改殷姓为商姓或汤姓。所以,史称殷、商、汤为一家。五代时南唐国,有右仆射殷崇义,安徽人,南唐亡国后,他投奔宋朝,全家改姓汤。 另据史载:微子第二十六世孙宋隐公,名:剔成,又名司城子罕。因被其弟公子偃(即宋王偃)夺权逐走后,他的后人流落昭阳岛(后改名微山岛);其三子名顺且,字子平;后来又流落魏国,官至相国,便以殷为姓,有纪念先祖殷商之意。 又据《史记。殷本纪》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以此推论,殷氏早在宋国立国前,就作为氏族部落已经存在了。 殷仲文(?-)东晋文学家。 殷芸(-)南朝梁文学家。 6、相 《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相土之支以为氏。相土为殷先祖,古火正”。又说:“相,古殷城,以地名为氏”。 《风俗通》云:“商王河亶甲(亶,读淡;为商朝第十三代帝王)居相(相,即都城相邑,在今河南安阳西内黄东南)支庶(支系子孙)以地名为氏”。 相土是契(阏伯)之孙,子姓,继承阏伯为火正(掌管火及火神祭祀)之职,授侯爵。。曾发明马车,并驯马为使役。 史载:“商候相土作乘马”;即商侯相土,以教族人养马和驯马使役,而载入史册。从而大大提高了商族的运载能力和作战能力,使商族国势日益强盛。他的后人为纪念祖上相土,有一支以相为姓。 7、王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读归)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琊、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文中说的“有子姓之王”,即契的第七世孙——商祖王亥的后裔,以王为姓。 另据《广韵》记载:“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中国第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7.14%。 王姓:王姓乃中华姓氏中的头等大姓。史书记载:其构成姓氏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中有历史记载最早的一支,即为商族始祖契的第七世孙,也是相土的第四世孙王亥。他继位为商族首领后,最辉煌的功绩:一是教国人养牛,推动了畜牧业的发展;二是发明了牛车,极大地便利了交通运输;三是组织族人以牛车为运载工具,贩运剩余畜产品和农副产品,到其他各部落进行贸易交换活动。所以,他被尊为“商人之祖”。在祖先发祥地商丘,建有规模宏大的“商祖祠”和“商祖文化广场”,以祭祀和纪念商祖王亥。他的后人中,有一支以王为姓。 另据史书记载:殷商王朝末期的国王帝乙之子,即殷纣王的庶兄、也是宋姓始祖微子启的同父异母兄弟王子比干,曾任“亚相”(即副宰相)。因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屡谏不听而逃避荒野,比干则犯颜直谏,而激怒纣王,被纣王残暴的剖心而死。周朝推翻纣王后,曾为比干树碑立传加以表彰;史书均尊称他为王子比干。其后代子孙感其忠烈,遂以王为姓。 又史载:后有东周灵王的太子晋,又称太子王侨,本性姬。他因犯颜直谏父王的无道,而被贬至山西太原,废为庶人。其后人皆以王为姓。 王戎(-)西晋琅琊临沂人,“竹林七贤”之一。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 王安石(1-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应麟(3-6)南宋学者。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世贞(6-0)明文学家。 8、戴 《姓纂》云:“宋戴公之后,以谥为氏。《孟子》有戴不胜、戴盈之,皆宋大夫。”(谥,即追封谥号,当时由周王追封)。 《广韵》云:“戴姓……本自宋,戴穆公生公子文,遂称戴氏。《风俗通》云:“凡氏于谥(即追封谥号),戴、武、宣、穆是也。” 《鼠璞》云:“殷氏有改为戴者,以义改也。” 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有宋国戴、武、宣三公王陵,因三陵并峙,故称“三陵台”。 戴氏为中国第五十四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39%。 宋国从微子启传到第九世,即为宋戴公(公元前至前年)。戴公传子武公(名司空;公元前至前年),其子孙皆以戴公谥号为氏,而姓戴。此为戴姓之始。 又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戴出自子姓,宋戴公子孙,以祖父谥号为氏”。唐代宰相戴胄、戴至德为其后裔之显达者。 今商丘古城西北有“三陵台”,即为纪念和祭祀宋国三位盛世国君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所设立。现为省级重点文物。 另据《通志。氏族略》和《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有戴国,为姬姓诸侯国,在今河南民权县东,一说在今河南兰考县;公元前年为郑国所灭。其族人以国为姓,成为河南戴氏(西周金文写作此“戴”字时,省去“異”部,仅以土、戈部代之)。此为姬姓戴氏。 另据古籍《鼠璞》所载:周武王灭殷纣王后,不少殷遗族改姓为殷,称殷氏;后来又从殷氏中分出一支,改姓戴,以戴为氏。 戴圣商丘人。西汉今文礼学,“小戴学”的开创者。 戴德商丘人。西汉今文礼学,“大戴学”的开创者。 戴逵(?-)东晋学者,雕塑家和画家。 戴叔伦(-)唐诗人。 戴嵩唐画家。 戴复古(7-?)南宋诗人。 戴表元(4-0)元文学家。 戴进(8-2)明画家。 戴本孝(1-1)清初画家。 9、武 《姓氏寻源云》:“宋有武氏,武公之子孙。”武公司空是宋国公微仲衍的9世孙,宋戴公之子,葬于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台”。又据《风俗通》云:“宋武公之后氏于谥。汉有武臣。又云隐公时有武氏子。”隐公,即宋隐公剔成,又名司城子罕,因被其弟宋王偃驱逐而隐居于昭阳岛(即微山岛),史称宋隐公。 又据《汉敦煌长史武班碑》载:“殷王武丁之后,支庶有武氏”。此为武姓之始。 武姓为中国第九十五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18%。 武姓:有两支。其一,据《风俗通》记载:“武姓。。。宋武公之后也。”宋戴公之子即宋武公司空,乃宋微子第十代孙;武公的后人便以武为姓。武公为宋国盛世国君之一,所以列商丘“三陵台”祭祀。 其二,据汉代《武班碑》记载:武班乃是商朝殷王高宗武丁的后裔,武丁为武姓始祖。武丁为商族“子”姓,也是商殷王族后裔宋微子的祖先。另据史书记载:唐朝女皇武则天为宋武公后裔。 武则天(-)唐高宗后、武周皇帝。 武宗元(?-0)北宋画家。 武汉臣元戏曲作家。 武亿(5-9)清学者。 10、宣 《路史注》引《风俗通》云:“宣氏,宋宣公之后,子孙以谥为氏。” 宣公传位于其弟穆公,穆公又还位于宣公之子与夷。穆公之兄宣公,以及父武公、祖父戴公,三公之陵,在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并峙,史称“三陵台”。 宋宣公后裔,以宣为姓。宋宣公乃宋武公之子;微子第十一世孙。宣公为宋国盛世国君之一,所以列商丘“三陵台”祭祀。 宣文君(-?)前秦女经学家。 11、穆 《姓纂》云:“宋穆公之后,支孙以谥为氏。” 穆公名和,乃微仲衍10世孙,宣公力之弟。宣公传位其弟穆公,穆公又还位与宣公之子与夷。 穆公之兄宣公,父武公、祖父戴公,三公之陵,在今商丘古城西北9公里处。三陵并峙,史称“三陵台”。 宋穆公后裔,以穆为姓。宋穆公乃是宋宣公的弟弟。微子第十一世孙。史载:穆公因报答他哥哥宣公不传位于儿子,而主动让位与他的缘故;所以,他也不传位于其子公子冯,而传位于兄长宣公的儿子与夷为国君,是为宋殇公。 穆修(-2)北宋散文家。 12、桓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桓氏,系自子姓。宋桓公御说,谥号为“桓”,其后遂以“桓”为氏。如宋桓公之孙向魋(读推),又名桓魋;曾任宋国大司马,其后裔遂以桓为氏。 宋桓公后裔,以桓为姓。他是宋湣公的弟弟,庄公的小儿子。史载:湣公因遭将军南宫万弑杀,湣公的弟弟公子御说,在朝廷大臣萧叔大心等人的帮助下,诛杀南宫万,而被拥立为国君,是为宋桓公。史载:宋桓公曾协助齐桓公成就霸业,也为其子宋襄公继齐国之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打下了基础。 桓齮战国末年名将。 桓潭(前?-后56)东汉哲学家、经学家。 13、庄 《姓觿》载:春秋时宋庄公之后,以谥号为氏。 春秋时宋国有武庄之族,此宋国之庄氏。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的名讳,庄氏改为严氏,魏、晋时有的又恢复庄氏,有一部分则继续以严为氏。 宋庄公后裔,以庄为姓。史载:宋庄公乃是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穆公立哥哥宣公的儿子与夷为殇公,殇公被华父督弑杀后,又迎立穆公的儿子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 庄周(约前-前)战国时哲学家。商丘人。 庄存与(9-8)清经学家,常州学派的开创者。 庄大田(?-8)清代台湾农民起义首领。 14、孔 据《元和姓纂》载:殷汤(即商王成汤)之后,周初微子启封宋;传至宋湣公(共)六世孙孔父嘉,为宋穆公、殇(读商)公大司马,殇公三年为同族宋华父督所杀,其子木金父逃避鲁国奄(读淹,今山东曲阜)地,其后人遂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另据《姓纂》云:“微子之后,宋大司马孔父嘉后有孔父氏,亦为孔氏。”《姓氏寻源》云:“孔父为字,嘉为名,是以字为氏者。” 孔姓另有一支,相传为商王成汤的一支后裔,取本族“子”姓和成汤的字号“太乙”的“乙”字,“子”与“乙”合而为孔,后以为氏。 孔姓为中国人口第七十二大姓。 孔姓始祖孔父嘉,是正考父的儿子;乃是微子启之弟微仲衍的第九世孙,。孔子前四世祖为宋国国君,前五世祖至前九世祖为宋国公卿(详见附表《宋国世系谱》《孔氏家谱图》)。孔子第九世祖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当时宋国太宰(相当于宰相)华父督(又名华督),因与孔父嘉政见不合,加之羡慕孔父嘉之妻貌美无比,遂设计杀害了孔父嘉,夺其妻;。同时,还弑杀了欲惩处他的国君宋殇公,而迎立公子冯即位,是为宋庄公。孔父嘉的家人为避祸乱,连夜抱着孔父嘉年幼的儿子木金父,逃往他家的世袭封地黍丘(也称栗地;今河南夏邑县);后来又辗转逃到鲁国,其子孙遂定居鲁国奄地(今山东曲阜一带)。自此,其家族流落鲁国,并失去公卿贵族身份,而降为士族。孔父嘉的子孙后代,遂以孔为姓;孔父嘉便成了孔姓氏族的开姓始祖。另据史籍记载:孔父嘉还有一部分后人,“有以孔父为姓者”。 孔丘(前-前)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 孔安国西汉经学家,孔子后裔。 孔颖达(-)唐经学家。 孔尚任(8-8)清戏曲作家。 15、林 《路史》云:“比干被纣杀害后,其子避难于长林之山,遂改子姓为林姓。” 中国第十六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18%。 据《晋安世谱校正序》和《元和姓纂》等记载:林姓与宋姓同出于子姓。殷商末期的忠臣比干,本是商王太丁的儿子,与纣王帝辛之父太乙(又称帝乙)本是兄弟,论辈分乃是纣王帝辛和微子启的叔叔,官居少师、亚相(副宰相)。他因反对纣王帝辛荒淫无道,当庭犯言直谏,而激怒纣王,被纣王残暴的剖心而死。 其时比干的夫人陈氏正怀有身孕,与婢女四人避难逃往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卫辉市,市郊有比干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后又逃于长林(今河南林县一带)一石室中生下一男,取名坚。后来周武王伐灭纣王,为比干等忠烈之士树碑立传,封比干之子坚为大夫,并赐姓林(有纪念于长林降生之意),食邑(即封地)于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林坚后人以林为姓。此为林姓之始。 林逋(-8)北宋诗人。 林春南宋画家。 林良(6-0)明画家。 林则徐(5-0)清末政治家。 16、朱 据《后汉·朱晖传注》引《东观记》云:“其先宋微子之后,以国氏姓。宋(国)衰,诸侯灭宋,奔砀,易姓为朱,后徙于宛”(宛,即河南南阳宛城)。 又引《朱公叔穆鼎铭》云:“朱有殷之胄,微子启以帝乙元子,周武(成)王封诸宋,以奉成汤之祀,至元子启生公子朱,其孙氏焉。穆为晖之孙,一云易姓为朱,一云启生公子朱,二说不同。” 以上两处记载略有不同,但朱姓原于子姓,是微子启之后裔,则没有异议。 中国第十四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26%。 殷之胄(读宙,即后裔),意为殷商族的后裔。帝乙,即微子启和纣王的父亲。元子,即长子;元子启,即长子微子启。元子启生公子朱,即长子微子启,又生了儿子叫公子朱。 据《姓氏急就篇。王应麟补注》所载:春秋战国时期,宋偃王失国后,其后裔四处逃难,其中一支逃至砀(今安徽东北砀山县,曾隶属江苏徐州),隐姓埋名,后来以母姓,改姓朱,成为江苏、安徽朱姓氏族。传说朱元璋即其后裔。再后来,有一支迁移到河南南阳宛城一带居住。 另据《通志。氏族略》等记载,有一支朱姓出自曹姓。古曹国国君本是颛顼帝后裔曹安。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姬振铎为曹国国君,而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小邾国(故址在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战国时,曹国被楚国所灭;其后裔有的恢复姓曹,有的以国为姓,而姓邾,后由邾简化为朱。 朱姓还有一支,为伏羲时期的朱襄氏后裔,改姓为朱。 朱温(-)后梁太祖,商丘人。 朱熹(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 朱元璋(8-8)明朝建立者,即明太祖。 朱耷(6-5)清初画家。 17、牛 《广韵》云:“牛氏……本自殷,周封微子于宋,其裔司寇牛父,帅师败敌长丘死之,子孙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据《戴氏统谱》载:“牛父乃宋戴公10世孙,宋襄公5世孙。 司寇,掌刑狱之官。 据史书《广韵》和《戴氏通谱》等记载:宋微子第十八世孙、宋戴公第十世孙牛父,宋昭公时担任大司寇(掌管刑狱、治安、司法的最高长官);他率师抵御北方游牧民族长狄入侵时,在发生的长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之战中,英勇战死。宋昭公随即立牛父的后代为牛氏族,以其字为氏。其后人也有以复姓“牛父”为氏者。 《广韵》载:“牛姓。。。。微子裔,司,牛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注释:1、微子裔,即宋微子的后代。2、司,即司寇。3、王父,古文指祖父,也泛指玄、曾祖父。依据《周礼》五世亲尽、可另立别族的礼教法统,后人多以玄曾祖父之字而另立为氏。4、又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宋微子后人以“王父”字为姓氏的还有孔、乐、边、鱼、微、仇、求、皇甫等28姓。5、长狄(一说长逖,读替),还有赤狄、白狄等狄族,春秋时曾居住在山东高清一带。狄,古文又写作翟(也读狄)。 牛僧孺(-)唐大臣。 牛皋(7-7)南宋抗金名将。 牛富(?-3)南宋霍丘人,曾任侍卫马军司统制,元军破樊城,他巷战不屈,身受重伤,投火而死。 18、何 据《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载:何姓,“铭于商朝晚期青铜器上铭文,系商王族异姓亲族的氏号”。又据《三辅决录》云:“又朱氏冒何姓者,汉何苗是也。” 中国第十七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17%。 史载:另有二支何姓,一出自姬姓,一出自韩姓。 何休(-)东汉经学家。 何承天(-)南朝宋无神论思想家、天文学家。 何瑭(4-3)明学者。 何绍基(9-3)清诗人、书法家。 19、孙 《姓氏寻源》云:“汉安平相孙根碑云:厥先出自有殷,玄高之乐子,汤之苗,至于东凹,大虐戕仁,圣武定周,封干(即比干)之墓,胤裔分析,避地匿轨,姓曰孙焉。”《路史》注:“孙氏,一出于商,一出于卫。今此碑云:出比干。” 中国第十二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54%。 据汉朝《孙根碑》等记载:殷商王子比干,因反对纣王荒淫无道,被纣王剖心而死后,周武王伐灭纣王,为比干等忠烈之士树碑立传;其子孙被尊称为王子子孙,甚为荣耀;其子孙有一支遂以孙为姓,称孙氏,从而形成孙姓氏族。 另据《元和姓纂》等记载:还有三支孙姓,分别出自西周卫国国君姬康叔之后惠孙的后裔、春秋楚国令尹(宰相)孙叔敖之后裔、齐国大夫田完之后田书的后裔(赐姓孙,即山东孙氏、兵圣孙武的祖先)。 孙武春秋时兵家。 孙权(-)三国时期吴国建立者。 孙炎三国魏经学家、训诂学家。 孙策(-)孙权兄,曾封吴侯,后追封长沙桓王。 孙复(-7)北宋学者。范仲淹弟子。 20、郑 据《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考证:郑姓,系自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为奠侯,以主持祭奠用酒而得名,为商朝诸侯国。奠、鄭(郑字繁体)古为一字,奠国即郑国。国都最初在商朝都城附近的北郑,即今河南濮阳西南的帝丘遗址;后来迁至西郑,故地在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6年周灭商,子姓郑国也随之灭亡。周朝将子姓郑人迁到渭水上游,在今陕西宝鸡附近,以国为氏。 周朝建立后,周武王封姜子牙之少子(小儿子)井叔,于原子姓郑国故地,史称西郑;故城建在今陕西凤翔南。到周穆王时,西郑因故被剥夺封号,自此,姜姓郑国消亡。其国人便改姓为奠井氏(即郑井氏),后简化为郑氏。 后来,到周宣王时,封其同母弟弟桓公友的后人于郑国,属伯爵;其国都最初在今陕西凤翔南,后迁到陕西华县东,最后迁至河南新郑。从此,郑国成为姬姓封国。 21、邓 《广韵》云:“殷王武丁封季父于河北(即黄河以北),是为邓侯,后因氏焉。” 中国第三十四大姓。 据《路史》、《广韵》等记载:邓姓与宋姓、曼姓等,皆同出于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叔叔曼季(又称季曼)于邓国曼城,最初封曼侯;后来又改封邓国,称邓侯(在今河南孟县西部邓城)。西周伐灭殷纣王时,邓国也被周武王所灭,其邓姓族人迁至今河南襄樊一带,又重新建立邓国;使邓国历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了多年。春秋时,邓国曾经是南方的重要诸侯国。后于公元前年被楚国所灭。邓侯的子孙为纪念故国,改姓为邓,成为河南邓姓氏族,史称邓姓正宗。另有一支以曼姓为氏。 邓析(前-前)春秋末法家先驱、名家。 邓禹(2-58)东汉初南阳新野人,封高密侯。 邓世昌(9-4)清末海军将领。 邓石如(3-5)清篆刻家、书法家。 22、丁 商王高宗武丁之后,被封为丁侯,其后世遂为子姓丁氏。故《太公金匮》云:“武王伐纣,丁侯不朝。是丁姓商时已有。” 中国第四十六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42。 据《姓氏考略》等记载:殷商王族有丁侯,因不从周武王讨伐殷纣王,而被西周所灭。西周时期,宋国有大夫宋丁公,为微子启后裔,丁公是其谥号(死后追封的称号),其子孙皆以其谥号为姓,称丁氏。后来形成河南丁姓氏族。 商朝丁姓古国,多见于史籍,但记载不详。这与当时众多诸侯古国的情况基本相似,已大多湮没于历史。 史载:另有丁姓一支,为齐国开国国君姜太公吕尚之子吕伋的后人。吕伋为周成王时期朝廷重臣,死后被追封谥号为齐丁公;其后裔皆以其谥号为姓,此为姜姓丁氏。 丁顗宋初藏书家。 丁度(-3)宋文字训诂学家。 丁启睿商丘永城人,明兵部尚书。 丁敬(5-5)清篆刻家。 丁汝昌(6-5)肖末海军将领。 23、萧 《左传》云:“成王封伯禽以殷民六族,一曰萧氏。” 《世本》云:“萧,子姓。” 《潜夫论》云:“萧氏,殷旧姓。” 《风俗通》云:“宋氏叔以讨南宫万立御说之功,受封于萧(今安徽萧县西北),列附庸之国。汉相国萧何即其后。” 中国第三十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0.59%。 萧姓,起源于春秋宋国公族后裔萧叔大心。《风俗通》载:宋湣公时,萧叔大心,以讨伐反臣南宫万,拥立宋桓公(名御说)之功,受封于萧邑,列附庸国。春秋末年,被楚国所灭,其后人以国为姓。 到西汉时,汉开国丞相萧何,即是其后人。南北朝时期,萧氏后人萧道成,代刘宋朝而称帝,建立南齐国;共历三帝,统治二十四年。另一支萧衍,则趁南齐内乱之际,夺取帝位,建立梁国;共历四帝,统治五十六年。后为陈国所取代。萧叔大心便是萧姓始祖。 萧何(?-前)汉初大臣。 萧统(-)南朝梁文学家。 萧颖士(-)唐散文家。 萧德藻南宋诗人。 24、华 《潜夫论》云:“华氏,子姓也。”《广韵》云:“殷汤之后,宋戴公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姓氏寻源》云:“戴公孙督字华父,为宋太宰,因自立为华氏。 春秋宋国宋戴公之子正考父,是戴公、武公、宣公三朝宰相。被封于华国(原在河南新郑北,后移至今河南商丘南)。正考父之子督,字华父,即华父督,宋殇公、宋庄公时任太宰(宰相)。 华父督的后人,一支以华为姓;一支以督为姓;还有一支是自华姓分出来的,以花为姓。华与花古字通用,而且谐音。 华佗(?-)汉末医学家。 华歆(-)三国魏任司徒。 华云龙(2-4)明初将领。 华喦(2-6)清画家。 25、花 南朝宋国何承天所著《姓苑》载:古时“花”同“华”,华氏后人有的改“华”氏为“花”氏。 花木兰一说本姓魏。河南商丘人,古巾帼英雄。商丘营郭有木 兰祠。 26、于 据《中国姓氏知识全书》等记载:于姓最早出自子姓。商朝时期,在今河南睢(读随)县一带,有一支盂族部落(盂,读于),以擅长制作陶盂器皿而闻名于世。史称“盂方”或“于方”(方,即古代部落方国)。后来,被商王武丁所征服,武丁便将他的儿子封到盂方,建立于国,史称于侯。后来。于国迁至今河南沁(读钦)阳北部一带。西周讨灭殷纣王时,于国也被灭。其子孙以国为姓,成为最早的子姓于氏。 西周建立后,大封诸侯,周成王便将原于国地盘,封给他的弟弟建立邘(读于,表示于国城邑)国,史称邘叔,国都在今河南沁阳西北的邘邰镇。后来,邘叔的后人便以邘为氏,而另有一支则去掉邑旁,改姓为于。 27、沛 《潜夫论》云:“沛,殷氏姓也。”《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商汤(即商王成汤)之裔有沛氏”。 28、徐 据《路史》云:“沛,徐也,有沛氏。商人六族有沛氏、徐氏,子姓国。”《潜夫论》云:商人六族“皆商之旧姓”。 周朝有徐国(今江苏泗洪一带),其国君后裔以国为姓。 中国第十一大姓,约占汉民族人口的1.66%。 据《左传》记载:成王封伯禽“殷民六族”有徐氏。“殷民六族”,即徐、索、条、萧、长妁(读説)氏、尾妁氏。伯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的儿子;周公姬旦封鲁侯,因被留在周王室辅佐年幼的周成王,便改派他的儿子伯禽代为鲁国国君。 周武王推翻殷纣王后,为削弱殷商王族的庞大势力,强行将殷商王族拆分成“殷民六族”、“殷民七族”等,迁往周王室各姬姓封国接受管理。徐氏作为“殷民六族”之一,被拆分到鲁国。徐氏家族出自商王族后裔,本与宋姓始祖宋微子同宗共祖,都姓子;这次被迁往鲁国,其后人便以徐为姓。之前称徐氏,是族人部落的封地称谓;自西周颁布《周礼》之后,规定“五世亲尽,另立别族”,即出了五服可以另立姓氏,从而改变了之前族人只有名字,不冠姓氏的习惯,使姓氏得以普及。 徐福一作徐市。秦方士。 徐幹(-)东汉末哲学家、文学家。 徐陵(-)南朝陈文学家。 徐渭(1-3)明文学家、书画家。 29、施 《姓解》载:殷民七族有施氏;施氏,子姓。又据《左传》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施姓出自子姓。夏朝有僖姓施国,后来因助桀为虐,被商王成汤灭夏的同时所灭。商王成汤便将原僖姓施国的地方,封给商殷王族的亲族,仍称施国;其后人以国为姓,便成为最早的施姓氏族。 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为削弱商殷王族的庞大势力,便先后拆分所谓“殷民七族”、“殷人六族”等,封赐给西周王室姬姓诸侯国家管理。其中施姓便是“殷民七族”之一,被拆分到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周成王的叔叔康叔所建立的卫国(在今河南淇县东北)。 另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有施氏,夏诸侯,僖姓,在蒙山(故地在今山东蒙阴与平邑一带)。 施雔西汉今文易学“施乐学”的开创者。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水浒传》作者。 施绍莘(1-约0)明散曲家。 施定庵(0-0)清乾隆时围棋国手。 30、姚 据宋朝罗泌所著《路史》载:姚国,春秋时子姓国,为商族后裔,子孙以国为氏,称为姚姓。 《中国姓氏知识全书》等亦有记载。 姚姓是舜帝后裔,本为妫(读归)姓,西周时被封于陈(在今河南淮阳一带)。传至妫恢时,因避王莽之乱,迁至吴郡(在今江苏苏州一带),传五世后,改姓姚。 舜帝后裔曾长期居于姚墟(在今河南范县南,一说在今山东菏泽东北)。也有史籍说:其后裔当时即姓姚;或者有以妫姓者,有以姚姓者。史籍记载不详,或有异议,此乃古代史传普遍现象。 另据《晋书》载:西晋时,羌族首领姚戈仲,自称舜帝后裔,改姓姚。 31、衣 《姓苑》载:衣,“系自子姓。春秋时齐人方言中,读殷音如衣,衣姓或为殷姓之后”。又据《中庸注》载:衣姓,出自殷姓。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书记载:古时衣、依、殷三姓同音通用。黄帝时期的十二大姓中就有依姓,与后来的衣、殷二姓联系在一起,依氏族就是衣氏族,依、衣、殷三姓相互通用不分,而殷地(河南安阳西北)就是殷人、依人、衣人的最早居住地。 32、依 姓源】 《国语》载: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氏者十二人,分别是:姬、酉、祁、己、滕、箴(读真)、任、苟、僖、依、姞(读吉)、嬛(读桓)。其中有依姓。 又据《中国姓氏大辞典》载:依,商周子姓古国,殷墟出土甲骨文集《卜辞》中经常提到依,也写作衣,衣地就是后来的殷地,故地在今河南武陟(读至)东南。西周初,依人南迁到今河南郑州西北,依国春秋时为郑国所灭,成为郑邑。 《姓源》载:衣,“系自子姓。春秋时齐人方言中,读殷音如衣,衣姓或为殷姓之后”。又见《中庸注》。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等书记载:古时衣、依、殷三姓同音通用。黄帝时期的十二大姓中就有依姓,与后来的衣、殷二姓联系在一起,依氏族就是衣氏族,依、衣、殷三姓相互通用不分,而殷地(河南安阳西北)就是殷人、依人、衣人的最早居住地。 33、毛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毛氏出自依姓,依姓出自黄帝后裔十二姓。古时依、衣、殷三姓同音通用,而且“依(国)属商周子姓古国”,“衣地就是后来的殷地”。因此推断:依、毛、衣、殷四姓同源。 据《风俗通》等记载:商殷末期,最早有记载的依姓毛氏部落,先居住在甘肃金塔北的毛目,后迁居于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商末周文王封第八子叔郑于此地,建立了毛国。依姓毛氏族人便东迁到河南洛阳以南、宜阳东北的毛泉一带。周武王灭殷纣王后,又封其子姬明(又名伯聃),于此地建立毛国。依姓毛氏族人,只好南迁往浙江临海一带。商殷末期,西周与商殷为敌,依姓毛氏也受其诛连,其家乡先后两次被西周占领,势力被不断削弱。而西周所封姬姓毛国,则不断强大,依姓毛国逐渐被姬姓毛国所取代。 据清道光年间,在今陕西岐山出土的西周晚期青铜器“毛公鼎”,其铭文字,记述西周晚期周朝与毛国的一些历史,说明毛国直到西周晚期还存在。 34、艾 据《风俗通》载:商时艾侯,周武王俘之,国灭,子孙以国名为姓。另有艾斤氏、去艾氏,亦改姓艾。 另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艾姓源出子姓。商朝高宗武丁之后有艾国,侯爵;故地在今河南安阳附近的汤阴。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前,艾侯被俘,国灭,子孙以国为氏。 35、严 史载:春秋时,宋国宋庄公的后裔有庄氏。东汉时,为避汉明帝刘庄名讳,庄氏改为严氏。到了魏、晋时期,有的又恢复为庄氏;有的则继续以严为氏。 36、向 《辩证》云:“出子姓。宋文公赤,生子曰肸,字向父,其孙以王父(曾祖父)字为氏。” 史载:宋微子第十六世孙宋文公(也是宋桓公的曾孙),有一个儿子公子肸(读希xi),字向父,他的后人历代在宋国担任要职;如宋共公时上卿(宰相)向带、大司寇向为人;宋平公时发起“弭(读米)兵之盟”的左师(春秋时宋国左师为宰相之一)向戌(读须)等;以及《孔子世家》中记载的:孔子周游列国到宋国时,遇到的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桓魋(读推),又叫向魋;他的兄长向巢,担任宋国左师;兄弟同是宋国六卿之一。向父的子孙,以向为姓;向父即向氏始祖。 向戌宋恒公曾孙,官左师,封于合。 向秀(约-)魏晋之际哲学家、文学家。 向敏中(-0)北宋大臣。 向荣(9-6)清末将领。 37、褚 《辩证》云:“褚出子姓。宋共公子段,字子石,食采于褚,其德可师,号曰褚师,生公孙肥。子孙因为褚氏。”《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宿于褚氏。”即此。 褚姓:史载:宋微子第十七世孙宋共公,他有一个儿子公子段,字子石;其封邑在褚地;其品德高尚可为人师,号称“褚师”。他的儿子公孙肥,其后人以褚为姓。 褚地,在今河南洛阳南之褚氏亭。今安徽合肥市西北有褚城。 褚少孙西汉史学家。 褚裒(-)东晋征北大将军。 褚渊(-)南朝宋南康郡公,尚书令。 褚遂良(-)唐大臣、书法家。 38、钟 《姓纂》云:“宋微子后,桓公曾孙伯宗仕晋,生州犁,仕楚,食采钟离,因氏焉,子孙或姓钟氏。” 中国第五十六大姓,占总人口0.35%。 据《元和姓纂》等记载:宋桓公的曾孙伯宗,在宋国与晋国结盟期间,曾在晋国出仕任职;后来因直谏犯颜,而遭诬陷被杀害。伯宗的儿子州犁逃到楚国,后来任楚国太宰(宰相);他的采邑(封地)钟离(在今安徽凤阳);其子孙便以封邑为姓;其中一支姓钟,另一支复姓钟离。 钟繇(-)三国魏大臣、书法家。 钟会(-)三国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钟繇子,官至司徒。 钟惺(4-4)明文学家。 39、仲 杜预《公子谱》云:仲姓,“出子氏,宋庄公子城,字仲子,生公孙师,师生江,为宋司马,以王父(即曾祖父)字为仲氏。” 据杜预《公子谱》载:宋庄公有一个儿子公子城,字仲子(又名子仲);他的孙子公子江,曾担任宋国大司马(相当于国防部长);其后人便以王父(即玄曾祖父)的字为姓氏;仲子便成了仲姓始祖。 仲由(前-前)春秋儒者。 仲长统(-)东汉末哲学家。 仲子陵唐太常博士、门司员外郎。 仲仁北宋画家、名僧。 40、邹 《辩证》云:“宋正考父食邹邑,子孙遂以为氏。” 中国第六十七大姓。 邹姓:史载:宋湣公的玄孙、宋国上卿(宰相)正考父所封采邑(封地)为邹地(在今山东邹城市东南),其子孙便以邹为姓。正考父乃孔父嘉之父,也是孔子的八世祖。 另据《说文解字》等记载:颛顼(读专许)帝后裔挟(读协),本曹氏,建立邾娄国,地址也在今山东邹城东南。战国时,被鲁穆公改为邹国,其后裔以邹为氏。 邹忌战国时齐相国。 邹阳西汉文学家。梁孝王客。 邹守益(1-2)明学者。 邹元标(1-4)明东林党首领之一。 邹一桂(6-2)清画家。 邹伯奇(9-9)清科学家。 41、郝 《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云:“殷帝乙时,王子期(即王子子期)封太原郝乡,因氏。” 中国第七十一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0.30%。 史载:殷商末期帝乙之子,即微子启和纣王受辛的同父异母兄弟王子子期,其封地在郝乡(今山西太原一带);到纣王失国后,其后人皆以郝为姓。 另据史载:三皇五帝时代,少昊帝有大臣郝骨氏,被封于郝地,其后人以郝为姓。 郝孝德隋末农民起义领袖。 郝经元初谋士。 郝锦明末学者。 42、郭 《白虎通》云:“武王师郭叔。一说箕子号郭叔,此郭姓之始。”中国第十八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1.15%。 郭忠怒(?-)宋初画家,文字学家。 郭熙北宋画家。 郭子兴(?-5)元末红巾军首领。 43、成 《潜夫论》云:“微子后有成氏。” 成姓有出自姬姓、芈(读米)姓者。 44、时 《世本》云:“时,子姓,时姓出于殷也”。《姓氏考略》载:系自子姓。正时氏后裔,又分为正氏、时氏。 史载:宋国公族大夫子来,因功受封于时邑;其后人以邑为氏。 时邑,为古邿(读时)国,故地在今河南荥(幸)阳东。 时苗汉农中郎将。 时溥(?-)唐末将领。 时叔远宋人物画家。 时建亭宋画家。 时少章南宋经学家。 时铭清学者。 45、石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孙石彄(读抠),宋卿,以王父字为氏。” 微子启第十七世孙宋共公之子公子段,字子石;其孙石彄,任宋国上卿(即宰相),以他祖父的字为姓;石彄为石姓开姓始祖。 另据史载:周朝卫国庄公时期,有著名大夫石碏(读昔;又名公孙碏),以耿直爱民著称;其后人以石为姓。 46、耿 据《急就篇》载:耿姓,出自殷商。商王祖乙由“相”迁“耿”(也写作邢,古字耿与邢谐音并通用,耿邑在今山东定陶;一说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继位后,又迁往亳(今河南安阳西北)。留在“耿”的部分殷商王族,便以“耿”为氏。 《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耿姓,源出子姓。商时祖乙(商朝第十四代帝王)将国都迁至耿邑,耿邑为殷商旧族所居,故地在今河南温县东。盘庚(商朝第二十代帝王)又自耿邑迁至亳城,故地在今河南偃师西,留居耿邑者以邑为氏。 古字耿与邢谐音通用。 耿姓,还有出自姬姓、嬴姓者。 耿沛唐诗人。 耿定向(4-6)明理学家。 耿仲明(4-9)明末将领。 耿继茂(?-1)清将领。 47、祖 据《元和姓纂》载:“系自子姓。商王祖乙、祖辛、祖丁,殷王祖庚、祖甲之支庶(即王族分支),皆有以“祖”为氏者”。亦见《中国姓氏大辞典》。 商殷三十一代帝王中,有五代帝王名字,以“祖”冠之。 祖逖(-)东晋名将。 祖冲之(-)南北朝时南朝科学家。 祖咏(-约)唐诗人。 48、左 《姓觿(读希)》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公族有左氏。” 《姓氏考略》载:复姓“左师”,亦出自子姓。为宋国上卿(宰相)目夷(字子鱼)之后裔,以王父(曾祖父)封爵为氏。一说左氏即左师之后裔。 49、傅 据《通志》云:“商相傅说之后,筑于傅岩,因以为氏。” 中国第三十六大姓,约占汉族人口0.51%。 商王高宗武丁,是商殷一代中兴之主,傅说为相,辅佐之功巨大,成为一代名相。被武丁帝赐姓傅,有傅相、师傅、太傅(帝王老师)等含义,乃是尊称。其后人以傅为氏。 傅岩,故地在今山西平陆县东。 《姓源》载:舜帝后裔曾封于傅国,故地在今山东枣庄南。其姓氏历史不详,少有记载。 傅说商王武丁大臣。 傅毅(?-约90)东汉文学家。 傅山(7-4)明清之际学者、名医。 50、付 史载:付氏为傅氏之俗写。即由傅姓简化而来。 《元和姓纂》载:春秋时,郑国人史付(史,为掌管史籍的官;付,是他的名字),其后人以付为氏。 据《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记载:清朝满族人富察氏、辽宁锡伯族人付佳氏、蒙古族人呼和绍布氏、赫哲族人付特氏,因受汉族文化影响,后来改姓付氏。 51、箫 《姓氏寻源》云:“箫姓即萧也。古人往往以萧作箫,系借用字,后世不学者,遂以箫为姓。” 52、肖 肖姓,即萧姓之俗写。(见《汉语大辞典》) 53、蒋 据《鉴赏百科。中国人最常见的种姓氏》等书籍记载:最早的蒋氏源自子姓。商朝时,商王族人受封于蒋(在今河南获嘉县一带),建立蒋国。西周伐灭殷纣王时,蒋国被周公姬旦所灭。蒋国后人迁徙至山西蒋谷(在今山西晋中附近)居住,便以国为氏,成为最早的子姓蒋氏。 又据史载:西周建国初,周公姬旦的第三个儿子姬伯龄,受封于原商朝蒋国之地,建立了姬姓蒋国,国都在今河南获嘉县张巨乡蒋村,后迁至河南尉氏县蒋城,最后又迁至河南淮滨县期思乡。后来,蒋国被楚国灭掉,其后人便以蒋为氏,此为姬姓蒋氏。 54、梅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商时梅伯为纣王所醢。周武王(应是成王)封梅伯玄孙于黄梅(今湖南黄梅),号“忠侯”,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唐书·世系表》云:“梅姓出汝南,出自子姓。梅伯为纣所醢,武王封伯元孙黄梅,号曰忠侯,以梅为氏,世居樊、郑间。” 梅伯,纣王臣。醢,古代酷刑,把人剁成肉酱。 据《通志。氏族略》载:商王太丁,分封其弟于梅国(今安徽亳县东南;一说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授伯爵,史称“梅伯”。他的后人历史上一直被尊称为“梅伯”。到殷纣王时期,梅伯任上卿(宰相)。他和微子、比干等反对纣王暴政,屡谏不听后,微子遁避于荒野,而梅伯和比干,因犯颜直谏,先后被纣王残酷杀害。梅伯后人皆以祖上为荣,便以梅为姓。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春秋时,梅国在今安徽亳州南。 梅尧臣(2-0)北宋诗人。 梅清(3-7)清初画家。 梅文鼎(3-1)清天文学家、数学家。 梅雨田(9-4)京剧琴师。京剧大师梅兰芳的伯父。 55、思 《路史》引郑康成云:“商有思侯梅伯,后有思氏。” 56、枚 《路史》载:商后有枚氏,当出自枚伯氏之后。 又据《续文献通考》载:商臣比干之后有枚伯氏。 枚乘(?-前)西汉辞赋家。梁孝王客。 枚皋西汉辞赋家。枚乘之子,曾为梁孝王客。 57、索 据宋朝罗泌所著《路史》载:索,商时子姓国,古成皋东有大索城。另据《敦煌名族志残卷》载:索氏,其先商王帝甲,封子丹于京索,因而氏焉。 《姓谱》云:“殷人六族,索氏之后。”《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古今姓氏书辩证》载:为周公分与鲁伯禽殷民六族,其一为索氏;地在今河南荥(读幸)阳,商末灭于周。 另据《左传》载:“殷人六族”有索姓,即索、徐、条、萧、长妁(读説)氏、尾妁氏。是周朝推翻殷纣王后,为削弱殷商王族势力,而被强行迁往周王室各姬姓封国的殷商王族之一。索氏家族出自殷商王族后裔,本与宋姓始祖微子启同宗共祖,都姓子;被迁往周公姬旦之子伯禽为国君的鲁国,其后人便以索为姓。 索菱秦伏波将军、典农都尉。 索敞后汉中书博士。 索紞晋天文学家。 58、仇 《广韵》云:“宋大夫仇牧之后。”亦载于《元和姓纂》。 据史书《广韵》等载:宋国公族仇牧,在宋湣公时任大夫。当南宫万(又名宋万)在蒙泽刺杀宋湣公期间,仇牧讨伐南宫万,遭其杀害。仇牧的子孙便以仇为姓。后来,仇姓的后人为避祸,有一支又改姓求(因古字仇与求同音)。又:古文求与裘通用,后来又有改以裘氏为姓。 仇远(7-6)元文学家。 仇英(?-2)明画家。 59、求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本姓仇,因避难改姓求。 60、裘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古时“求”与“裘”通用,后有“求”姓改为“裘”氏。“裘,省衣为求”。 裘琏(4-9)清戏曲作家。 61、陶 《左定四年传》云:“成王封康叔以殷民七族,有陶氏、施氏、繁氏、锜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潜夫论》云:“皆商之旧姓。”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陶姓出自子姓。商殷时在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一带)附近居住。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强行拆分商殷王族迁往周王室姬姓诸侯封国,接受管理。其中“殷民七族”有陶氏,被拆分到卫国,其后人以陶为氏。 陶渊明(-)东晋大诗人。 陶弘景(-)南朝齐梁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62、丰 《姓氏寻源》云:宋有丰氏,丰愆是也。丰姓,即酆姓。商殷时古酆国,故地在今陕西户县东。 丰姓还有出自姬姓、以及清满族人丰佳氏改姓。 63、权 《路史》载:商殷高宗武丁的儿子祖庚,曾封于权邑,后世遂以封邑名为姓氏。 史载:殷王武丁,其子祖庚曾封食邑于权邑,史称权国(今湖北当阳县一带)。后来被楚国吞灭,并改为县。其后人子缗(读敏),曾任县尹(即县长),便发动暴动,想夺回失地而复国,最后被镇压失败。楚国将权国国君后裔,强行迁往那地(今湖北荆门市那口城一带)。其后代子孙,有一支便以权为姓;有一支以那为姓。还有一支因迁居樊地(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一带),而改姓樊。 权德舆(-)唐礼部尚书、同平章事。 权近(2-9)元哲学家。 64、那 详见上文“权姓”。 《路史》云:“祖庚封子于权那,后世有那氏。” 祖庚为商殷第二十四代国君,高宗武丁的儿子。 65、樊 《姓解》载:樊氏,源自子姓。“周成王封伯禽以殷民七族,有樊氏”。亦见《左传》等。 另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樊姓,出自子姓。 据《风俗通》等史书记载:周朝推翻殷纣王之后,为削弱商殷王族势力,将殷商王族采取分而治之,强行拆分迁往周王室所封各姬姓国,其中“殷民七姓”有樊氏,被迁往鲁国。上文说的“伯禽”,即周公姬旦之子伯禽,周成王时鲁国国君。 另据《左传》等记载: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祖庚于权国,后来被楚国吞灭,楚国将权国国君后裔,强行迁往那地(今湖北荆门市那口城一带)。其后代子孙,有一支便以权为姓;有一支以那为姓。还有一支因迁居樊地(今湖北襄樊市樊城一带),而改姓樊。 另据史载:樊姓,有出自姬姓、嬴姓和蛮姓者。 樊迟(前-?)孔子学生。 樊哙(?-前)汉初将领。 樊宗师(?-约)唐散文家。 66、薄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薄氏,系自子姓。宋大夫食邑于薄城,原薄国之地(薄国,在今河南商丘与山东曹县交界处)。 又据《姓氏寻源》云:“考城东北有薄城,汉属山阳,宋地。汤二十一年盟薄。杜预注:梁国蒙县北薄城。盖宋大夫因食邑以为氏者”。 据考证,薄城在今商丘古城北蒙墙寺,薄亦曰亳,又曰北亳。商朝诸侯曾在此盟会,拥戴商汤为盟主。哀公十四年,宋国大司马桓魋,“请以鞍易薄”,宋景公曰:“不可。薄,宗邑也。”正因为薄城是商王成汤的宗邑,所以,景公不同意以“鞍城”换“薄城”。 薄绍之南朝宋书法家。 67、亳 《姓氏寻源》云:“亳氏以地为姓。有南亳、北亳……有邓氏冒梁姓者,后改为亳氏,亳亦作薄。见《汉书》。” 商王成汤灭夏前,曾建都北亳(今商丘古城北蒙墙寺)。灭夏后,又曾迁都南亳(今商丘古城东南坞墙乡北)。商殷后裔以地名为氏,姓亳或薄。古文亳与薄同音通用。 68、乐 《急就篇》注:“乐氏之先与宋同姓,戴公生乐父衎,是称乐氏,乐喜其后也。”《广韵》云:“姓出南阳,本自微子之后。宋戴公四世孙,乐莒(一作吕)为大司寇,子孙以为氏。一云戴公生子衎,字乐父,子孙以王父字为氏。” 乐姓:史载:宋戴公之子公子衎,字乐父。其后人乐喜,字子罕,宋平公时任正卿(宰相);史载:有人送他美玉,他拒绝说:“别人以宝为宝,我以不贪为宝”而留名青史。另一后人乐仆伊,曾在宋襄公时期为大将;并在泓水之战中,领兵奋勇杀敌,解救出陷入重围的宋襄公,而立有战功。他们的子孙便以乐为氏。 乐羊一作乐阳,战国时魏将,乐毅是他的后代。 乐毅战国时燕将。 乐史(-7)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 69、黎 《世本》云:“黎,子姓”。《路史》载:黎,系自子姓,侯国。商殷古国,故地在今山西长治西南。殷纣时,西伯周文王曾打败黎国。西周初,周武王复以商汤后裔封于黎国。黎侯丰舒之后,有黎氏、犁氏。黎与犁,古字同音通用。 中国第九十二大姓。 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黎姓,出自子姓。商王高宗武丁封他的儿子于黎国(即子姓黎国),以统治原祝融氏的黎族部落,属侯爵,故地在今山西长治西。商殷末期,被西周灭掉。其后人分散于各地,遂以黎为氏。 西周灭掉的子姓黎国,周朝改封与帝尧的后裔,仍称黎国;春秋时,从山西长治迁至今山西黎城(古称黎侯城),后来被晋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 史载:商殷时期,曾有两个黎国;其中另一个黎国为祝融氏的九黎夷族部落,生活在今山东郓(读运)城县西一带,后来也被西周所灭。 黎贞明初诗人。 黎遂球(2-6)明诗人。 黎民表明学者。 黎恂清文学家。 黎简清诗人、书画家。 70、吕 《中国姓氏大辞典》:“系自子姓。吕,宋邑(故地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后人以邑名为氏”。 吕姓姓源还有来自姜姓、魏姓等处。 71、朝 《潜夫论》云:系自子姓。春秋时,宋微子之后,有朝氏。宋公子朝,为宋司寇,或为其后。《姓解》:殷纣臣朝涉之后。 72、晁 《鼠璞》云:“朝姓改为晁,以音同改也。”颜师古云:“晁,古朝字。” 晁错(前-前)西汉政治家。 晁补之(3-1)北宋文学家。 晁公武南宋藏书家。 73、阮 《姓谱》云:“殷有阮国,在泾渭之间,文王侵阮是矣,子孙以国为氏”。另据《南史》载:有石姓改为阮氏。 文王侵阮,即周文王侵并阮国。自此子孙以阮为氏。 一说阮姓源自偃姓。皋陶后裔封于阮。 阮瑀(约-)汉末文学家。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 阮进明太子太保。 74、亓 《通志。氏族略》载:亓姓,为亓官氏之后。另据《孔庙礼器碑》载:并官氏,同丌官氏,因隶书小篆书写有所不同。又据《路史》云:“并官氏,宋微子后”。 另据《姓氏寻源》云:“丌(读起),古字,其字亦作亓。”《家语》云:“孔子年十九娶于宋之丌官氏,丌与笄同,必掌笄官之后”。 75、铁 《世本》云:“有铁氏,子姓。” 《姓考》载:系自子姓。商王成汤之裔封于铁,在卫之戚城(故城在今河南濮阳西北王助乡铁邱村),其后人以国为姓。 76、南 《姓源·韵谱》云:“出子姓,成汤八世孙盘庚妃姜氏,梦赤龙入怀,因孕,十二月而生子,手把南字,长荆州,因号南赤龙;赤龙生子条,条孙仲为纣将,平猃狁之难。”其后裔南仲,周宣王时封为大夫,遂以南为氏。 南姓,系自子姓。商王成汤的第八世孙盘庚(此处有误,应为第二十世孙,第八世孙应是小甲),他的王妃姜氏,梦见赤色的龙,落入怀中,因而怀孕,十二个月后生了儿子,因生下来手心中就有一个南字,在荆州长大,因此名字叫南赤龙。南赤龙生的儿子叫条,条的孙子叫仲,成为殷纣王的将军,他平定了猃狁(读险允,西北戎狄部落)的侵略,立下战功。他的后裔南仲,在周宣王时封为大夫,便以南为姓氏。 南霁云(?-)唐名将,安史之乱时为守睢阳(今商丘)而殉难。 77、全 《姓氏寻源》云:“或曰殷王高宗之后,为全氏。” 殷王高宗,即武丁。另据史籍记载:全姓有出自彭姓者;另有以地名全州(即今广西全州)为姓者。 全柔三国吴尚书右丞、车骑将军。 全元起隋名医。 全景文南守骠骑将军、光禄大夫。 全祖望(5-5)清史学家、文学家。 78、合 《姓谱》云:“出自子姓,宋向戌为左帅,食采于合(又称互乡。春秋宋地,在今山东滕县东北);谓之合左师,后世代焉。”《元和姓纂》亦有此记载。 合姓:史载:宋国公族大夫向戌(读须),在宋共公、宋平公年间,先后担任左师、上卿(宰相)等要职。其封地食邑在合地(今山东滕州东);因此他的后人便以合为氏。 79、郃 《姓氏寻源》云:“郃氏即合氏,当以地为姓。” 《姓谱》云:合氏“出自子姓,宋向戌为左师,食采于合,谓之合左师。后世氏焉。” 80、边 《古今姓氏书辩证》载:系自子姓。宋国宋平公之子御成(又名御戎),字子边,其孙边卬(读昂)为司徒,其后人以边为姓。一说宋公子城,字字边,其后人以为氏。《国名记》:商朝侯国,故地在今河南洛阳,大夫边伯,其后人以为氏。 史载:微子第十八世孙宋平公的儿子、公子御成,字子边。他的后代以边为姓。 边鸾唐画家。 边景昭明画家。 边贡(6-2)明文学家。 81、冀 《路史》:系自子姓。宋公族之后裔。 82、沙 据《潜夫论》云:“微子后有沙氏。”另据《姓觿(读希)》载:“春秋时宋微子之后食采(即封地)于沙邑(在今河南宁陵西北),以邑名为氏”。 沙馥(1-0)清画家。 沙神芝清书法家。 83、谈 《姓苑》云:“殷帝乙长子微子启,周武王封之于宋,传国三十六代,至谈君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 周武王应为周成王。传国三十六代,误。应为二十六世,三十一代国君。为楚灭,误;应为齐、楚、魏三国所灭。 宋国公族谈君,其食邑封地在谈邑,后改封为郯国(古字谈与郯谐音通用)。郯国后来被楚国吞灭;其后人有以谈为姓者。 84、宗 《元和姓纂》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襄公之弟敖,仕晋(在晋国任职);其孙,字伯宗,为三郤(读戏)所杀,其孙州犁逃避楚国,定居于南阳;后人遂以先祖之字为氏,此宗姓之始。 宗炳(-)南朝宋画家。 宗泽(0-8)宋名将。 宗杲(9-3)宋佛教禅宗高僧。 85、琮 《姓氏寻源》云:“琮氏当即宗氏,或因事加玉耳。” 86、栗 据《风俗通》载:栗,商代古国,故地在今河南夏邑县城关镇。商末灭于周,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中国姓氏。三百大姓》载:栗姓出自子姓。商代古国,商末灭于周,子孙以国名为氏。 87、司 《通志。氏族略》载:宋武公,字司空;其后人以王父(即曾祖父)字为氏。司姓由复姓司空简化而改。 又据《姓氏考略》载:春秋时,有司马、司徒、司空、司寇、司城等,其后以“司”为氏。《氏族略》载:宋有司马疆、司徒边卬(读昂)、司城子荡等,其后人有以司为氏者。 司良辅元儒学士教授。 司轲明名医。 司九经清宣化总兵。 88、伯 《中国上古史新探》在:“宋有伯氏,为司里。” 司里,春秋时宋国官名,掌管授客馆(来宾接待)。 伯嘉春秋时大夫。 伯虔孔子弟子。 89、师 《左传》云:“宋有师筏。”此是最早出现的师氏。 据相关姓氏书考证,师姓来源,最早在商殷时,担任乐师、少师、太师等高官职位的后人,有的以师为氏。 师旷春秋时晋国乐师。 师襄春秋时鲁国乐官。 师丹(?-3)西汉大臣。 师尚诏(?-3)明代河南农民起义首领,商丘丘柘城人。 90、卜 《风俗通》载:卜,氏于事者,占卜之官。商殷时卜人氏,子孙以官为氏。 91、巫 《风俗通》载:巫姓源自子姓。“以职为氏,凡氏于事”;就是以从事的职业为姓氏。商殷时,巫分医巫和神巫两种,巫中的贤人,很受尊重,常居朝廷高位。商王太戊时,有大臣巫咸,封于“夔(读奎)之巫”,故地在今四川巫山东。巫姓源于巫咸之后。 巫咸商王太戊辅佐大臣。 巫都汉著作家,著有《养生经》。 巫凯明辽东总兵。 92、咸 《姓觿(读希)》、《卜辞》载:商殷时咸国,故地在今河南濮阳东南梁庄乡咸村;于西周灭商殷时所灭。 又:商王太戊大臣巫咸之后,以“咸”为氏。(详见“巫”姓) 93、敖 《中国姓氏大辞典》等记载:敖,亦写作隞、或囂(都读敖);商周时期子姓国,属伯爵。故地在今河南荥(读幸)阳与郑州交界一带。原为第十一代商帝仲丁的国都,到第十三代商帝河亶(读淡)父时期,将国都自隞迁至相,故地在今河南内黄县。自此,留在隞的一部分商王族人,便以国为氏,成为最早的隞氏,后简化为敖姓。 94、墨 《通志。氏族略》载: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成公之子公子墨台,其后人以王父字为氏。亦作墨台氏、墨怡氏、墨夷氏、目夷氏、默台氏、默怡氏等,均出自宋公族,当是同源同姓,只是为区别支系,又派生出一音异字之多种复姓。 《国名记》云:“墨台一曰墨怡,怡音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后。” 《姓考》载:墨台氏,商殷时期孤竹国国君之后,本墨台氏,一作墨胎,后改墨氏。 墨姓:宋成公之子墨台(也说是目夷之后),其后人以墨为姓。到战国时期,宋国有墨子(即墨翟);他是春秋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主张:“兼爱、尚贤、尚同、节用、节葬”等;倡导和平,反对战争。与儒家并称显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史载:他曾与学生禽滑厘等三百弟子,参加宋国抵御楚国的战争;史称“止楚伐宋”。有《墨子》五十三篇传世。 墨子(约前-前)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墨家创始人。宋国(今商丘)人。 95、台 出自“墨台”氏,后因避祸,遂以“台”为氏。《国名记》云:“墨台一曰墨怡,怡音台。宋成公子墨台之后。”亦见《姓苑》。 96、竹 竹姓,出自“墨台”氏。《元和姓纂》载:商殷时所封孤竹国(故地在今河北卢龙南)君,本墨台氏。 又据《通志。氏族略》载:墨台氏,系自子姓。春秋时,宋成公之子公子墨台,其后人以王父字为氏。 竹姓,古史记载源出有不详之处,但出自墨台氏则无异议。 另据史载:竹姓,另有出自姜姓者。汉时夜郎侯亦姓竹。 97、来 据《史记。殷本纪赞》载:契为子姓,其后分封以国名为氏者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路史》云:“殷之别族,子姓,食采于郲,因以为氏,后单为来。”《世系表》云:“来氏出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因以为氏。其后避难去邑,秦末徙新野。” 《风俗通》载:系自子姓。商之支孙食采于郲(故地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荥阳市古荥镇;荥,读幸)周武王伐灭殷纣王时,同时被灭,其后人以郲为氏,后简化为来。 另据史载:商王族中,有子孙分封食邑于郲邑(又名莱地,莱与郲,都读来;今山东龙口市),史称“郲侯”;其国后被齐国吞并,其后人便以郲或莱为姓,后来又都简化为来。 来歙(?-35)东汉时任太中大夫。 来俊臣(-)唐武则天时曾任侍御史、左台御史中丞等职。 98、郲 《广韵》云:“郲出自子姓所食之邑,春秋郑之时来氏也。” 99、莱 据《元和姓纂》载:莱,子姓。商汤后裔封于莱(故地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莱子城)子孙以国名为氏。 另据《氏族略》云:“莱子国,襄公六年为齐灭,子孙以国为氏。”《路氏》云:“商国莱侯与太公争营丘及章,复入来。……登州黄县即莱子国”。《姓觿(读希)》“本姓莱,避难改姓来”。 、苑(读园) 《姓纂》云:“殷武丁子文,封苑侯,其后因氏。”《路史》云:“祖庚封弟文于苑,有宛氏、苑氏、苑康氏。” 苑氏,出自子姓。商殷高宗武丁的儿子、祖庚的弟弟叫文,封为苑侯,其后人以国为氏。苑,亦作宛(读弯),在今河南新郑东北。周武王伐灭殷纣王后,苑国同时被灭,其子孙四散,有的迁往宛城(今河南南阳)、宛丘(今 宋自力上传!赞赏 长按白癜风治疗的医院哪家医院能够治好白癜风
|